原文刊於此

記者:游思嘉、吉暝水、藍骨

編輯:哈羅特

近年愈來愈多香港人嚮往對岸寶島的「小清新」。對香港人來說,台灣感覺文藝氣息較濃厚、物價指數較低,有學者甚至預期將出現一股移民台灣的熱潮。的確,在香港的政治氣候陷入一片霧霾、樓價高企得教人叫苦連天的時候,很多人都萌生逃向台灣的念頭。那麼,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女生,又為何會離開美好的家鄉,選擇來港生活?對於港人紛紛希望逃到台灣,她又有甚麼想法?今期刺青邀請到明秀,一位在港修畢文化管理碩士學位、現在留港工作的台灣女孩, 跟我們談談港台之間的「逃離」現象。

毅然辭工,來港唸藝術

明秀在台時大學本科念政治和外交,但一直很喜歡文化藝術。畢業後工作了一段時間,發覺工作內容與本身想做的有很大落差,於是興起了到研究所報讀藝術行政課程的想法。可是台灣本地的研究所,則要求報讀的學生有相關科目的本科學歷。為了不想留下遺憾,在上司支持下,她毅然辭去台灣的工作,兩年前來港進修。「比起台灣,香港有另一種體制、另一種感受,加上修讀未曾涉獵的領域,留學香港更能啟發不同的思考。」

中大畢業後,她也考慮過回台灣,但她覺得來港一年都在實習和讀書中度過,有很多事物仍未去發掘,不想白白離開,於是決定留港發展。初來港時廣東話仍未學好,她曾被誤認作大陸人;只說國語也少不免被中港矛盾波及,她便決心學廣東話。「來一個地方也不能不學那地方的語言嘛;學了之後大家都待我挺好的,所以就留下了。」明秀現時在中環一間畫廊工作。


明秀現於畫廊工作

「港人正在經歷一個轉變」

明秀來香港讀書之前,曾到此地旅遊三四次。小時候,香港給她一種奇特感,路邊的小店都很有特色。她喜歡在街邊喝涼茶和蛋撻出爐的感覺,來港生活以後,她坦言內心有一點點失落:「一切都變了。」

一般台灣人對港人有什麼感覺?大概就是性格急躁、壓力很大等刻板印象,她如是說。不過明秀自己反而會用「有趣」來形容香港人:「他們表面上會有很多不滿、很負面,但會將負面感覺轉化成能量……將情緒都發洩到創作上。香港人正在經歷一個轉變,想要知道結果。」

「小清新島」不能一日建成

對於香港人「哈台」,明秀說台灣本地其實也不會視自己為「小清新」,只是香港沒有,就趨之若鶩了。「文化圈外看文化圈內很不一樣。就看你是否融入那個環境,融入後就不自覺了……我有些朋友其實覺得台灣是個鬼島,很亂。」她又說小時候在快樂玩耍的環境中成長,認為開放輕鬆的感覺需要從小養成,不是突然要做「小清新島」,就能變成「小清新」。她有感香港正逐步建立自己的文化氣息:「香港不是沒有東西,是你沒有真正去發掘。」又說:「文化氣氛是長期經營下來,而香港正在開始了!」但看看大環境,她承認商業力量仍是主導。

香港人的「逃」:離開是為了回來

記者又問到怎樣理解香港人「逃出去」的行為。明秀呆了呆,笑道:「其實我覺得很可愛呀。」她說自己認識很多香港人,「逃出去」以後又回來了,並嘆道「還是香港好」。她甚至聽過一個常去台灣放鬆的香港朋友表示:「要到那裡(台灣)生活又是不一樣,台灣實在太放鬆了,會閒出病來。」台灣之於香港人,或許就是太悠閒,悠閒得只能在那兒度假,但不能定居。又或者香港真是太方便了,寵壞了港人。香港的「逃」,是會回來的「逃」;是哪天放假了、發花紅了,就欲逃離這個令人窒息的社會。「可能這是香港人自我調節的方法、是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學。」

台灣人的「逃」:放眼世界

反之,台灣人的「逃」就不一定回來了。明秀表示視乎不同情況,台灣青年也有「逃」的現象:「有的是外地薪水條件較好,生了「逃避22K」的念頭 (筆者按:22K就是普遍台灣企業付大學生的月薪,大概等於港幣四千多元),有的則是考不上研究所,去外國逃避現實。他們當中有逃去美國、新加坡的,也有因語言相近而逃去大陸的。」她猜想,或許是島國更能接受外來的事物所致。逃出去到其地方打拼的原因,不外乎渴望「看到更多更大的東西」:「有些人回台後終於認清自己想要的東西,不安於現狀,於是又離開了。」

逃掉以後,你又想做什麼?

這些年來,太多太多的港人想「逃出去」,特別想逃到台灣。對於他們,明秀有以下的話想說:「『逃』這個字,本身好像有點負面;最重要的是你能從離開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到底想要甚麼、想做什麼東西。」

年少輕狂的我們總是不安於現狀,想要逃避什麼;原來我們想逃避的東西,也可以是別人希望追尋的。我們能逃到哪裏去?逃掉以後,又能得到什麼?

原文刊於此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