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社區50年的小巴站,市建局昨天在觀塘派傳單竟自吹自擂「凝聚社區活力」,但英文版只敢說「Greater Convenience」,是欺騙不懂英文的觀塘街坊,還是缺乏自信呢?搬站紅van司機叫苦連天,街坊只認着站頭的位置上車,現在客量大減,他們坦言要重新守業上年,讓街坊重新習慣。

搬遷後的巴士站,只是為着市建局興建豪宅,何來「凝聚社區活力」,再者所謂「整合公共設施」,將來建好新市中心後,又是黑壓壓的公共運輸交匯處,三面密封滿佈巴士、小巴的廢氣,像藍田的交匯處就是好例子,路面設施不足,照明和通風不足,悶熱非常,等車變成折磨,交匯處送給觀塘和香港,只有死氣,何來活力。

公共運輸交匯處是興起為着發水和提高樓宇的高度,爭取更多的海景,換取更多免費的建築面積,引來更多的屏風樓。最典型的例子是梁展文送給恆基嘉亨灣免補地價4億元的面積,而交匯處一直使用率不高,當中花上1億4千萬的尖東站麼地道交匯處更曾在2011年被審計處點名批評,平日早上繁忙時間只有100人使用,更有人在此打羽毛球,可能市建局覺得「社區活力」是來自為街坊多添一個體育設施。細看市建局2008年提交上城規會的人流報告,顯示將來港鐵站出入人流超過舊區的1 倍,局方眼中,交匯處人流不多,將來真是可以成為羽毛球場,甚至足球場。

昔日街道上巴士和小巴站是街道文化一部份,街坊落車回家,路經小店、市集,回家,跟小店老闆打招呼,等車也是街坊寒和喧見面的好時光,在平面的街道上生活,方便和快捷。不像現在扮豪宅的屋苑,九曲十三彎,坐電梯,走過平台,進入商場,促進購物、消費,垂直式生活,用不着見人,大家只想早點上車,離開廢氣口。

交匯處是政府人車分隔規劃指引的產物,方便發水,也消滅街道,合理化毀滅舊區,而市建局用「凝聚社區活力」為自己拆小巴站貼金,無視觀塘60年來的街道和小巴的生活,更在社區上撒一口鹽。「Greater Convenience」(更大方便),是為豪宅方便,還是「以人為本」的方便呢?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