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公民提名成為下屆特首普選提名的方式之一,現階段已幾乎不可能。 北京及特區政府一早開口否定及打壓, 再加上泛民根本無法團結,政黨對此亦無足夠決心,所以,即使是泛民群眾亦無共識。以爭取公民提名為目標的「提早佔中」,恐怕只是少數派的行動,難有全民之勢;甚至下次就三個民間方案作公投,亦難得廣泛關注。

可見的未來,當政府的方案出來,爭論便會聚焦在提委會四大界別的組成及提名機制,公民提名正式被一錘定音地判為不合法,也不切實際。「務實」的沒完沒了的方案調整,沒有黑白分明的對決,沒有運動主體及能量的談判,是個沒有實力籌碼的假政治博奕,佔上風的對手為甚麼要讓步?本來便不算高的市民熱情亦只會進一步冷卻,冷嘲熱諷可能更多,叫罵溫和民主派的聲音預計不絕於耳,卻變成好像局外的吶喊。

控制政治預期本就是香港回歸以來北京與建制的主調。設計出來的普選制度也是一個精英協商為本,選擇有限。預留大量空間讓中央操控,也預留有限空間讓溫和民主派入場玩玩這個政治熱情欠奉的遊戲。

2017年的特首普選後,要令市民提起勁去投身政制改革更困難,因為,「落實普選時間表」的懸念已消除,餘下的是半湯不水,一個號稱「已落實」的普選。泛民群眾選票在手,卻只感無力;建制群眾選票在手,則更感理直氣壯。實際上,它是一個精英協商主導的形式民主而矣,在精英圈外的人,不認同精英政治的人,都感到不是味兒。

香港政治最大危機,並不是出現一個有篩選的提委會。在一國專制之下,誰會真的相信一下子便可解開香港的政制民主化的死結?單單死結解不開,亦只是現狀的維持。然而,最大危機其實是政改運動的消沉,剩下被標籤為「激進派別」在邊緣裡浮沉吶喊,孤芳自賞,或享受自己粉絲的膜拜,劃地稱王,而建制(不管哪個派別)則透過半真半假的普選獲取空前的合法性。正因為這樣的危機,公民提名才更需要走前一步,走出方案的框框,發展成一場持久運動,在新時代裡延續港人的政治改革運動熱情。公民提名在抽像的政制設計中的確不是必需的,但公民提名運動卻是香港政治運動的必需!

廣義的公民提名,原則及精神上應指公民在政治過程裡的深度參與與委身,而不只是選舉日去投個票而矣。從方案上,固然指公民動員起來直接提名特首候選人,也可以包括廢除提委會內的界別與功能代表,換成市民地區直選提委會成員,甚至是其他體現政治平等參與原則的構想。在實際政治運動裡,公民提名的作用,是讓主流以外的聲音議程透過民間支持的候選人而曝光,提上日程,包括政經改革議程、憲政改革,甚至是修改基本法還是爭取更大自治權,以至政治自決,透過選舉一爭長短。在中短期的政治行動裡,除了預告多時的「提早佔中」外(雖然我有點懷疑這是否好的選擇與時機),也包括日後的民間公民提名運動,向未來精英政治主導的提委會逼宮,推舉一個有上百萬人聯署提名的非官方候選人,削弱提委會以及其提名的候選人的合法性。

公民提名只有在運動視野中才能延續其政治生命,只有更廣闊的視野才可以走出「北京最愛的激進派」框框,同時擺脫愈走愈窄的假政治博奕。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