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輿論神經繞着「便溺」而轉,令人唏噓。官員的所謂包容明顯就更是思維混亂的廢話。這又不是文化差異,包什麼容呢?依此邏輯,他日小孩子難道也可以包容之名,違抗父母的如廁訓練嗎?

文明就是一套舉止,從飲食禮儀到排隊習慣,是强迫養成的行為規範。香港也不是天生文明,而是長時間的社會養成,但這不代表不重要。

伴隨文明而生的,是對不文明舉止的反感;從儀表的控制到內心的厭惡,這基本上是雙胞胎,互相構成。你不能要求香港市民從小開始學會文明,但又對某些不文明的舉止視而不見。政府該作的是確保城市文明(加強設施、執法或減人流),而非聳聳肩叫人包容。

但當然,文明舉止是個城市管理問題,而非你死我亡的政治敵我問題。因為,對挖鼻孔的心理反感,跟痛恨獨裁者是徹頭徹尾的兩碼子事。正如一般狀况下,我們不會容許一個人插隊或隨處便溺(無論是否大陸人),但僅此而已,阻止之後該不會視之為死敵。更何况,不文明舉止並非全部大陸人都有,因而就更不能說成為族群問題。

有趣是,今天竟連中央也把玩「族群政治」起來。以往,是本土右派煽動族群矛盾,將部分大陸人日常生活的不文明,視作全體大陸人對香港本土的敵意侵略,但今天情勢愈顯尖銳,因為建制黨報也有樣學樣,說什麼香港人反自由行是心理病,是港燦們的集體妒恨云云。兩種說法也是將問題「族群化」。

必須指出,問題的元兇是政策和體制。這個政策其實就是全方位的中港融合(香港被納入粵港一小時生活圈),自由行政策只是其中一個怪胎,而香港已明顯展示出吃不消的地步。一邊罵蝗蟲,另一邊則罵不包容,焦點都集中在普通人(族群)之上,兩地當權者已經逃之夭夭。

文章刊於5月8日《明報》論壇版。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