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25周年專題之六(中央社記者馮昭上海2日電)「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不能掉以輕心」、「實現『十二五』節能減排降碳約束性目標形勢十分嚴峻」,中國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發改委主任徐紹史近日先後發出上述警語。

類似警語最近在中國大陸並不陌生。

經過20年經濟快速發展,大陸終於讓一部分人擺脫貧窮,甚至暴富。但貧富差距、通貨膨脹、空氣汙染及糧食、能源短缺壓力,在在都讓大陸這座「世界工廠」開始思考,經濟成長率不應該是唯一。

1989年的六四天安門事件,一度嚇退僑外資。當時,大陸提出多項優惠爭取外資。上海就曾為了鼓勵僑資、台港澳資金留下來,特別批給永久使用權等特殊優惠,興建僑匯房。

中共已故領導人鄧小平在1992年的「南巡講話」是大陸經濟的重要轉折。這次談話確立加快改革開放步伐,抓住有利時機,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

1992年,大陸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率達14%,成為1988年以來成長速度最快的一年,且此後多年保持兩位數的高速成長。

1990年代正是跨國企業全球化生產基地開始移動的年代。

台灣原本是跨國企業的全球低成本生產基地之一,在跨國企業尋找更低成本,以及台灣「代工」企業利潤考量下,擁有龐大低廉勞動力,且積極爭取外資的大陸,成為主要外移地。

一名到大陸20年的台幹說,他的工作地點從珠三角移到長三角,經歷從2.5倍、2倍到現在幾乎與台灣一樣的薪水,20年見證了大陸產業移轉及經濟快速發展。

大陸知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曾在演講中指出,大陸「十五」計畫(第10個5年計畫,2001至2005年)的特點是加速城市化,但其中靠投資拉動成長出了問題。

他說,因為投資率決定成長率,投資率越高,成長率越高;但同時,消費在GDP的比重越來越低。造成產能越來越高,但是需求不足。

大陸還學習東亞國家的經驗-出口導向,靠淨出口補充國內需求的不足。

吳敬璉說,但這種政策在持續10年、20年後,無一例外都出了問題。金融問題就是超額貨幣供給,如果超發的貨幣都跑到資產市場,就出現股票、房地產、收藏品、黃金暴漲泡沫。

除了金融泡沫,人口紅利逐漸枯竭,資源消耗過大,以及重度霧霾凸顯的環保問題,在大陸一一浮現。新一屆領導人習近平上台後因此多次表明,寧可主動降低經濟增速,也要推動轉型。

不過,經濟轉型不易,需要時間等待,多地的煤礦、鋼廠等傳統高耗能、汙染產業卻已先一步下滑、外移或關廠。曾是地方政府主要收入來源的房地產,也在今年緩步下跌。

各界對大陸GDP成長率的討論,從保8、保7.5,到日前李克強公開說,今年GDP成長目標為「7.5%左右」。多了「左右」兩字,顯示大陸中央對經濟增速減緩的容忍度有更大彈性。

大陸中央官員近日多次對經濟下行壓力發出警語,是對推動經濟轉型可能的困難打預防針,也是強調推動轉型的決心。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能否轉型成功,已是牽動全球經濟。1030602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