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蠶變系列3之3(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15日電)改變蠶寶寶作繭自縛特性,研發「五千年第一蠶絲被」的蠶爸爸黃燦琪,不願心血化為烏有,退休後帶著蠶寶寶到大陸吐絲。

聽到池上蠶桑休閒農場荒廢,退休場長黃燦琪嘆了一口長氣,緩緩地說,「我一生的智慧、心血都在那裡,過去真的很漂亮」。

30年前,黃燦琪還是池上蠶桑牧場的技師,當時牧場經營面臨困境,日本人轉向大陸購買蠶絲。「賣不出去,怎麼辦?」當時場長拜託黃燦琪想想辦法。

黃燦琪是養蠶人家子弟,從小就和蠶寶寶玩在一塊,他忽然靈機一動,小時候很調皮將蠶寶寶放在扇子和斗笠上吐蠶「不讓它結繭」,就這樣,讓他發明了「平面繭」,成就「五千年來第一被」。

黃燦琪說,民國88年蠶桑場要轉型休閒農場時,他不忍心將蠶寶寶交給別人管理,原想集資標下農場經營,後來因理念不合,以及租期談不攏而放棄。

退休後,在財團法人「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的引薦下,黃燦琪轉往大陸,並將「平面繭」的技術帶到江蘇、浙江、廣東一帶。

黃燦琪說,這是不得已,他也很想將技術留在台灣,但是蠶桑養殖在台灣已經沒落了,過去池上鄉有150戶養蠶人家,目前只剩下1戶,為了不讓平面繭的技術失傳,只好將技術移轉到大陸。

池上地區曾經是政府輔導的蠶桑專區,目前只剩下1戶尚在吐絲,57歲的涂創演和父親都是苗栗大湖農工蠶絲科畢業,除了幫忙蠶桑場孵育蠶寶寶外,也協助推廣平面繭技術。

涂創演說,養蠶很辛苦,兒子大學畢業,要不要接這事業,還在猶豫中,他能養多久就多久,就像蠶寶寶,「蠶絲吐盡了,自然而然就結束了」。1030615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