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对中国来说是个刻骨铭心的日子。但在25周年当天,法国报纸表现低调,《解放报》用两个整版、《费加罗报》用半个版来回顾天安门事件,而一直对中国事务保持关注的《世界报》出人意料地没有发表文章。

《费加罗报》发表驻京记者圣保罗的文章《中共在天安门事件上制造集体失忆》,其中提到,任何涉及1989年6月3日到4日夜间事件的话题都被严加禁止,北京街头,穿制服的警察和不穿制服的志愿者来回巡逻。在北京的外国留学生也不能幸免,他们被强行邀请去内蒙古免费参观旅游。中国政法大学一名留学生透露,校方不仅突然袭击下达通知,而且晚上十一点之后进入留学生寝室,解释说这次活动是强制性的,很显然,他们试图在六四来临之际控制留学生的行动。

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这种预防行动没有必要,因为他们长年以来一直受到规训。长辈不愿意对他们提起这个禁忌话题。记者就这一话题在北京大学采访学生时,得到的普遍回答是“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不管是真的不知道,还是担心惹麻烦而假装不知道,学生普遍都带着一种尴尬的表情。

和电视报纸一样,网络也逃不脱审查的五指山。百度百科上对1989年事件没有任何页面,新浪微博上,诸如“李鹏”、“赵紫阳”、“坦克”、“天安门”等关键词都被过滤。在当年流血最多的木樨地,地铁各个出口都被关闭,天安门出入口也有重重安检。警方甚至公开要求外国记者参与到这场集体失忆当中,勒令后者禁止去“敏感地点”或者在“敏感日期”进行采访。

《解放报》采访了法国汉学家、巴黎政治学院亚洲中心主任顾德明(François Godement),后者认为,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对现行体制来说仍然是个暧昧模糊地带,领导层不否认大规模动用了武力,但也不愿意公开承认这一点,这或许就是党内高层意见不统一的写照。

至于当代的中国年轻人,顾德明认为,通常来说他们对此一无所知,或者模糊知道有一场“反革命风波”,就像作家陈冠中在《盛世》当中描写的,人民满意幸福,而整个六月份都凭空消失了。中国共产党最成功之处,就在于阻止任何具有挑战意味的运动露头,哪怕是地下运动也不例外。

对于天安门事件来说,当局鼓励失忆现象(amnésie),实行彻底的言论封锁(black-out)。这种局面源自两个方面:一是现任领导人处境微妙,如果像此前几位领导人那样实行政治民主化改革,可能会危及到党的团结和统治能力;二是中共无法接受橘色革命模式,虽然和埃及突尼斯距离遥远,但仍然感受到阿拉伯之春的威胁。

《解放报》同时盘点了六四25周年之际当局采取的压制措施。在抗议者看来,今年的措施是自2011年以来最严厉的一次。据非政府组织“人权捍卫者”(CHRD)统计,迄今有大约80人成为防控目标。六四纪念日的两个月前,当局就开始拘禁、恐吓或者驱离异议人士、维权律师、记者和普通公民。文章列举了浦志强、郝建、刘荻、徐友渔、胡石根等被刑事拘留人士的名字。

《解放报》同时也提到中国当局对网络严加防范,在新浪微博上采取了关键词过滤等措施。谷歌搜索引擎的所有相关服务,无论是否加密,都被封锁。文章最后总结称,上台一年多的习近平看上去和前任一样,无意在历史的这一章当中打开缺口。

《费加罗报》和《解放报》都配发了大幅历史照片,前者选择的是学运期间毛泽东像被污损后用布遮盖的场景,以此暗示“集体失忆”,而后者选择的照片中,包括更加著名的王维林孤身一人阻挡坦克、以及今年六月武警在空荡荡的天安门广场上守卫红旗。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