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

美国国会议员把首都华盛顿街道以外国异议人士的名字命名早有先例。1984年,苏联驻华盛顿大使馆前的街改为萨哈罗夫路。不过,苏联当局当时的反应没有目前中国官方反应那样强烈。

**1984年苏联使馆前命名萨哈罗夫路**

美国国会众议院非常重要的拨款委员会最近通过2015年拨款法案,其中包括要求美国国务院把中国驻华盛顿大使馆前的街道改名为刘晓波路。官方的俄罗斯电视台报道说,类似事件在华盛顿历史上不是头一次发生。在1984年,美国把苏联大使馆前的一条街道以俄罗斯著名科学家和人权活动人士萨哈罗夫的名字命名。后来苏联大使馆搬走,俄罗斯大使官邸目前在华盛顿萨哈罗夫路前。

莫斯科的萨哈罗夫博物馆内部。(美国之音白桦拍摄)
x

莫斯科的萨哈罗夫博物馆内部。(美国之音白桦拍摄)

俄罗斯塔斯社报道,三年半前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中国中断了同挪威政府的所有官方往来,可以想象,中国这次的强烈反应。

*苏联反应不激烈 防止事件扩散*

萨哈罗夫是前苏联最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之一。同刘晓波一样,萨哈罗夫也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美国以人权人士命名街道 俄中反应大不同
美国以人权人士命名街道 俄中反应大不同i

|| 0:00:00
X

捍卫萨哈罗夫遗产委员会副主席利金斯基说,在大使馆前的街道被命名为萨哈罗夫路后,苏联当局当时的反应不是非常离谱。

利金斯基2011年5月在莫斯科的一个有关萨哈罗夫的国家讨论会上发表演讲。(美国之音白桦拍摄)
x

利金斯基2011年5月在莫斯科的一个有关萨哈罗夫的国家讨论会上发表演讲。(美国之音白桦拍摄)

利金斯基:“苏联当时的反应不是非常激烈。苏联当局当时可能发表过抗议照会,但仅此而已。苏联并没有把这一事件扩散,把它变为一起重大国际事件。”

*对比反应 苏共更聪明一些*

一些俄罗斯活动人士回忆说,除了西方媒体非常关注萨哈罗夫的活动外,苏联官方媒体很少提及萨哈罗夫。萨哈罗夫在流放期间的绝食行动,以及其他一些抗议活动,普通的苏联人当时很少知道。

一直关注中国事务的人权人士尼科里斯基说,与中国官方目前对刘晓波事件的激烈反应相比,苏联当局当时的做法显得更聪明一些。

*少提萨哈罗夫 怕苏联人怀疑制度*

尼科里斯基说,苏联的宣传机器保持低调,因为过多提到萨哈罗夫并不符合执政者的利益。苏联当局害怕人们会因此想起萨哈罗夫,怀疑苏联制度。

尼科里斯基:“在当时的那个时代,许多苏联人都相信共产党的根基非常牢固,苏共政权还将持续上百年。因此当局尽可能不让人们获取任何会导致他们怀疑这个信念的信息。如果大量报道苏联大使馆前的街道被改名为萨哈罗夫路,苏联人就会思考,为什么美国人那样尊重被苏联政府批判的著名物理学家和持不同政见者萨哈罗夫。萨哈罗夫当时被指控从事反苏活动。人们也会自然怀疑官方宣传机器说的是否都是真话。”

但尼科里斯基说,这种做法最终仍然没能帮助苏共政权摆脱苏联解体和共产党垮台的命运。

*两位诺奖得主待遇比较 既相似也不同*

活动人士利金斯基说,1984年时,萨哈罗夫本人当时正在高尔基市,也就是今天的下诺夫哥罗德市过着流放生活,当局实际上把他隔离了起来。

尼科里斯基说,对比刘晓波和萨哈罗夫两人历史的话,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比如前苏联和中国都指控两人是罪犯,从事了反对国家的活动。萨哈罗夫被流放的城市高尔基市当时不对外开放。他同妻子住在高尔基市的一间一居室的公寓中。不过,萨哈罗夫尽管被克格勃严密监视,但仍然与外部世界保持一些联系,并享有一些行动自由。这些都是今天的刘晓波得不到的。

莫斯科的萨哈罗夫大街。(美国之音白桦拍摄)
x

莫斯科的萨哈罗夫大街。(美国之音白桦拍摄)

*萨哈罗夫受人尊重 中国有一天会为刘晓波自豪*

纪念碑人权组织的活动人士加努什金娜说,如同今天萨哈罗夫受到许多人尊重一样,中国迟早有一天也会为刘晓波感到自豪。

*历史发展必然 中国领导人应引以借鉴*

萨哈罗夫夫妇当年在高尔基的公寓住宅现已改建成为博物馆。今年年底下诺夫哥罗德市将竖立萨哈罗夫塑像。

尼科里斯基说,除了华盛顿的那个萨哈罗夫路外,俄罗斯现在也有许多地方以萨哈罗夫命名。

尼科里斯基:“俄罗斯也是这样,许多大街、路都以萨哈罗夫名字命名。而且还有萨哈罗夫博物馆和活动中心,以及萨哈罗夫奖。这些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可能是别的结果。中国领导人应该思考,等待中国、等待中国共产党的将是什么。”

*吸取苏联解体教训 重审刘晓波案 激烈反应适得其反*

尼科里斯基说,中国官方对这一事件的反应不是一个前进中的文明大国应该的反应。中国如果真的想吸取苏联解体的教训,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借助这次命名刘晓波路事件重新审理刘晓波案件,并立刻让他的妻子刘霞获得自由,更加激烈反应只会为刘晓波做广告。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