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一天,艳阳高照,在北京一所知名高校内,手拿智能手机的学生们驻足在食堂门前,领取亮光纸印刷的留学海外宣传册。

校园内的广播大声放着关于留学美国的通知,接着又播了一条校园歌手大赛的通知。“再有一天”这句中文回荡在绿色的草坪上,《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 里也有同样含义的英文对白“One Day More”。

25年前的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有着截然不同的景象,这里是抗议活动的一处策源地。1989年4月,人大和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的学生团体率先前往天安门广场游行。

他们的游行引发了长达数周的示威集会,这场活动以6月4日凌晨军队的残酷镇压告终,数百名(也可能是数千名)示威者失去了生命。中国今日顺从的大学校园就是当年那些抗议者的“遗产”之一。

“如果不是你提起来,我不会想到这回事。”人大一名新生沉思道,“我们对此一无所知,这件事被封锁了。”

中国学生的脑子里完全没有抗议现有体制的念头,而在上个世纪曾发动过大规模学生运动的北京一流高校内尤为如此。当年的坦克驶过北京市中心时,现在这批大学生甚至还未出生。

“第一步是控制叙事。”《失忆的人民共和国:重访天安门》(The People’s Republic of Amnesia: Tiananmen Revisited)的作者林慕莲(Louisa Lim)说,“然后就是遗忘,让人民遗忘的整个过程。”林慕莲向北京四所一流高校的100名学生展示了那张著名的照片,一个北京人孤身拦住一列驶近天安门广场的坦克,这张照片在西方被称为“坦克人”(tank man)。只有15个学生正确辨认了出来,有19个学生以为这是张阅兵的照片。

中国政法大学(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是1989年另一拨有影响力的抗议者的来源地,这所大学已打发外国留学生在6月3日到4日去校外实习。昨日,人大的保安在校园内拦住了两名肩扛专业摄像机和三脚架的中国男人,告诉他们“这类设备很敏感”。

天安门广场周二下午在高度警戒下封闭。试图提问的记者被打断并迫使离开。最近几周当局已扣押了多位异见人士,试图压制任何纪念天安门事件的意图。

“中国政府很久以前就对20世纪80年代末的政治动荡作出了结论,”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每日记者会中表示,“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民主与法制建设日益完善。”

就业、通胀或赴海外留学的权利等许多关切,在如今的精英大学中不再被视为紧迫问题。20世纪80年代,学生们反抗的是令今天的学生感到陌生的共产主义信仰。天体物理学家、异见人士方励之因在研究大爆炸理论时没有考虑马克思主义原理而受到攻击。

如今的政策制定者知道通胀在引发1989年的抗议中起到的作用。每当食品价格开始上涨时,政府都会迅速干预。大学食堂得到大量补贴。

中国城市发生针对任何问题的抗议时,大学校园都被封锁,学生签署保证不参加抗议的保证书。“当今社会处于非常严密的控制下,”一名大二学生说。如果学生真的决定抗议,“不会有好结果”。

译者/何黎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