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平反六四」,究竟「六四」所指為何?(圖片來源:now.com

「今天是六四事件XX週年,有XX人到維園悼念」,這個說法由來已久,即使民運人士、維權律師、新聞媒體也喜用「六四」這個名詞。不過「六四」所指為何?為何「平反六四」和「平反八九民運」並用?為何前者比後者更流行?這些問題一直令筆者困擾。

平反甚麼「六四」?

「六四事件」從來有兩種解釋,狹義解釋專指六月三日晚至六月四號凌晨,解放軍於北京清場,屠殺大量平民、學生。這定義本身沒有問題,但問題在於,我們往往重「六四」輕「八九」。查支聯會歷年口號,第一年口號及歷年總綱為「釋放民運人士、平反八九民運、追究屠城責任、結束一黨專政、建設民主中國」,其後有十六年為「平反六四」或「毋忘六四」。問題來了,我們要平反甚麼「六四」?為解放軍屠城平反?大概只有高達斌和李思嫣會取這種解釋,因為我們說「平反六四」,是取「六四事件」的廣義解釋。

鎮壓成為「主線」 民運成為「前因」

「六四事件」的廣義解釋是指自八九年四月胡耀邦去世後引發的連串事件,並以解放軍入京開殺戒,並在各地鎮壓作結。當中以學生及北京市民在天安門的集會、示威、絕食等為最高潮。但在「六四」的陰影下,整件事的焦點錯置了。北京成了唯一的焦點,上海、成都等地的示威和鎮壓變得無關痛癢,李旺陽更被壓迫了廿多年後才被發掘出來(如果他的經歷更早被發現,他的命運或會改寫)。此外,六月三日、四日的鎮壓成了「主線」。四月開始的連串事件,明明是一場浩浩蕩蕩的民主運動、學生運動,卻成了鎮壓的「前因」。當我們想起「六四事件」時,往往先想起解放軍清場,學生、平民死傷枕藉,坦克、軍隊、王維林成了事件的象徵。反貪、反官倒,要求言論言由和新聞自由,要求政治改革等訴求,卻變得模糊和空洞。為何群眾在八九年有這麼大的不滿?當時的政治、經濟形勢為何?當時的國際形勢為何?學生的訴求為何?通通被槍聲、炮火聲鎮壓下來。

必須摒棄「六四」心魔

我不知道為何歷年會將「六四」、「八九」互用,甚至以前者取代後者。我不知道這是有意無意的建構,還是順口所致。但不論如何,「六四事件」本來只是「八九民運」的最後一章,其篇幅卻被無限放大。在我看來,「八九民運」象徵的,是陽光和希望。「六四事件」象徵的,卻是灰暗和幻滅。我們常常說要「平反六四」,如何平反?在我看來,以後要以「平反八九民運」取代「平反六四」,不要再將兩者互用。支聯會說要「繼承民運/學運精神」,不能再在台上喊驚,像怨念般的討債,卻對「結束一黨專政,建設民主中國」苦無對策。惟有摒棄對「六四事件」血腥鎮壓的心魔,繼承當年學生和群眾大無畏的「八九民運」精神。只有如此,平反才可能成功。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