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用作表現、表達音樂,大大小小、奇形怪狀、五顏六色,不論樣子如何,聲音決定一切,好像大提琴,就算是葫蘆身形,也能發出動人溫婉之聲。

還記得有次我看陳奕迅的DUO演唱會,在唱《PG家長指引》的時候,樂手何丙雙手指來指去,又像指揮交通,更像凌空拉二胡,但電子迴路般的聲響卻隨着他的手變奏,只看到他面前是一座像收音機的東西,那究竟是甚麼,這引起我莫大的好奇心。

原來,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電子樂器「特雷門琴」(Theremin),在1920年由俄羅斯物理學家特雷門(Theremin)所發明的,這個「琴」好像收音機般,有兩條天線,其原理就是利用人體帶着的負電荷,改變天線周圍微弱的電磁場,使空間的靜電容量發生改變,影響琴內的振動迴路,從而產生音高與音量的變化。

這個世上第一個電子樂器,聲音是典型電子聲,而拜難以控制的演奏方法所賜,它的聲響很多時會有喜感,也像明和電機發明的Otamatone一樣。日本就有一個用167個小型Theremin組成的Matryomin合奏團,在東京音樂廳演奏貝多芬的名曲《快樂頌》。一聽之下覺得頗為震撼,可是,電子樂器終歸是電子樂器,合成出來的聲音始終不能媲美真正的樂器,沒有共嗚的電子聲響失去了原本人類應有的感情,換來的只有準確但無情的人工化聲波振動,也許這亦代表現實社會的轉變吧。

轉載自《新報》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