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城市大學專上學院傳出賣盤的消息。香港從來都自詡為一個資本主義的社會,資本社會下我想可能真的是甚麼也可以賣的。民建聯的立法會議會蔣麗芸博士更有一名句:「其實呢,我經常都講,世上其實老婆仔女唔賣,都沒咩唔賣得。」。無獨有偶地,蔣麗芸博士是城市大學榮譽院士,亦曾任城市大學校董。賣校一事,看來香港人還真的很相信資本主義。

先不要再說蔣麗芸及甚麼資本主義,就好好的說說香港教育。

香港有九所大學有自我評審的資格,包括香港大學、中文大學、科技大學、理工大學、城市大學、浸會大學、嶺南大學、公開大學,及自我評審資格只限於教師培訓課程的教育學院。而城市大學專上學院的課程是由已獲得自我評審資格的城市大學去舉辦的,且定期受聯校素質檢討委員會作檢討工作。但若城大真的把專上學院放盤出售,問題有二。

第一,買家是否同樣擁有自我評審資格?若然有的話,城市大學專上學院的課程轉到買家手上,又會否被新校的教務委員會評為不合資格的課程呢?若果沒有的話,城市大學專上學院的現存課程在轉手後會否存在資格問題?城大若然真的賣盤,又會如何去處理城大專上學院的約七千名學生呢?七千名的學生本來是進入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修讀課程,本來也預計自己畢業後會得到城市大學專上學院的文憑。但假若賣盤後,那群學生將會得到甚麼院校所頒發的文憑呢?這樣兒戲地把教育當作一門商品,一間學校可以商業模式地出售,還有人能高聲說香港沒有教育商品化嗎?

第二,說到底一所學校內最大的價值還是學生。大家想想,一間設備先進的學校,如果是沒有學生及老師的話,這只算是一堆沒意義的建築物。城大專上學院賣盤一事究竟有沒有公開地諮詢過學生及老師的意見呢?若然沒有的話,我想城大校方需要多加解釋。若果解釋是甚麼「在現階段還在初商」、 「在現階段還在保密」,我想城大在此之後要做的便是一場真真正正的公開諮詢師生意見。師生對你的計劃說好,請繼續。師生對你的計劃說不,請撒回。

我認為本地政府資助的院校不應沾手自資專上教育市場,但有退場並不是不負責任地把整個自資的部份出售便能解決問題。對院校而言,可能這是最好的退場方法。但這並不是個別院校的問題,而是整個大專教育界的問題。政府是否應該繼續容許整個大專教育界的自資課程無限轉手及擴充呢?要我道出自資課程的壞處,對學生而言最主要是學費太浮動,基本上是年年上漲,窮書生讀書會導致債台高築,院校也經常因學費上漲問題而遭學生指責。自資課程有一個「假好處」,便是能夠增加學生的就學率,令許多合資格入讀大學而又因政府不給予足夠資助學位以致不能讀大學的學生能夠有書讀。為甚麼我會稱這是一個「假好處」,因為這個問題的根本就是政府資源投放不足。而說到底,自資課程唯一的「好處」便是能使政府投放較少資源於教育,也能維持高水平的大專入學率。我會說自資課程既苦了院校,又苦了學生。

我想認真的討論一下香港所有合符入讀大學資格的考生均能入讀政府資助學士學位課程的可行性。前嶺大校長陳坤耀曾經指出教資會削減學額時每一個學額減22萬元。經濟學者林本利博士亦曾指出每一個本科學生每年支出約22萬元。我們先把22萬元當作一個資助學位一年的成本,大學學費約四萬元,政府大概需資助18萬元。舉二零一三年作例子,合符入讀大學資格的考生有約二萬八千人,而資助大學學額約一萬二千五百個。換言之,有約一萬五千五百人是合符入讀大學資格而因政府資源投放不足,而不被資助大學取錄。政府要達到合符入讀大學資格的考生全數入讀資助學位,約需多增一萬五千五百個學額。粗略計算一下,也就是每年上多花約28億便可把使所有合符入讀大學資格的考生入讀政府資助學位課程。根據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的公佈,香港政府於2013/2014年度錄得218億盈餘,而財政儲備則有7557億元。我相信每年多給28億予大專教育,以香港政府的財政狀況定必能應付。有人或許會批評28億已佔218億盈餘的12.84%,實施此政策會使盈餘大幅減少至190億。我想政府再多的盈餘其實也只是數字遊戲,而在數字來看190億或許跟218億相差真的很遠。但若果儲備及盈餘只是用作來顯示經濟良好而不作實事的話,實在太教人失望了。最後,我們每年知道政府又多了數多個百億盈餘,但每年學生還是為讀書而債台高築。

最後,期望城大能妥善處理事件,也期望政府能從根本上改變資助課程不足的問題。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