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社區食物監察計劃」昨天(6月16日)與食物及衞生局會面,跟進上月發現西洋菜、乾竹笙及兩個乾冬菇的樣本鎘含量超出本港標準15%至94%,商討修改《食物攙雜(金屬雜質含量)規例》。當局雖承認規例過時,但未有就修例訂下時間表;食物安全中心則承諾於今年內完成各種菇類的化驗調查。立法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衛生事務委員會亦計劃在暑假前往廣東省的供港菜場和雞場進行考察,了解當地檢驗機制。

監管條例過時 不如內地

「社區食物監察計劃」發現4個蔬菜樣本鎘含量超標,西洋菜、乾竹笙及兩個乾冬菇為每公斤0.115至0.194毫克,超出《食物攙雜(金屬雜質含量)規例》所限的每公斤0.1毫克。當局承認現時規例過時,落後於國際標準,承諾會跟從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的標準修改規例,但未有訂下時間表,「社區食物監察計劃」召集人兼立法會議員黃碧雲對此感到遺憾,期望政府加快檢討節奏。

黃指出香港的標準甚至比內地落後,以蔬菜類的含鉛量上限為例,香港訂於每公斤6亳克,遠遠高於內地的每公斤0.1-0.3亳克/公斤,令一些在內地不符標準的蔬菜有可能輸入香港。

9成蔬菜內地輸港 有必要追溯污染源頭

食物及衞生局已應立法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衛生事務委員會的要求,安排暑假到廣東省考察當地供港菜場、雞場,了解國家質檢總局和廣東省當局在食物安全把關和檢測機制的實際情況。

黃碧雲指根據國家環境保護部的資料,19%的中國可耕地已受到污染。由於香港9成蔬菜依靠內地入口,她憂慮如內地菜場的水土含重金屬及受到污染,則難以保障供港蔬果的安全。她認為食安中心和廣東省當局應該有系統地抽驗所有供港菜場,「在源頭打擊總比我們到街市買菜,再運到實驗室化驗更為有效」。她指雖然現時蔬菜已貼有食品供應場的標籤,理論上可以追溯到源頭,但實際上仍然困難,尤其在起訴方面,擔心出現走私菜、假標籤等情況。黃指雖然食安中心聲稱內地供港菜場的監管十分嚴謹,會檢驗農藥和重金屬含量,但她認為這只是官方的估計,實際情況還不清楚,所以有必要到廣東省考察。她特別關心廣東省當局有否抽驗內地的水源和泥土,因為這是農作物重金屬含量超標的主因。

促公開發佈化驗結果 加強教育

現時政府只為受污染食品的化驗報告發新聞稿,並上載至網頁,黃認為此舉未能顧及長者等較少上網的人士。她建議政府應召開記者會,公布化驗結果,並多製作和派發食物安全的單張,提高公眾對食物安全的認知。

致癌鎘危害健康

理工大學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副教授勞偉雄指,鎘是第一類致癌物,會損害腎臟,導致蛋白尿和貧血等。他指即使用清水沖洗蔬菜,也只能清除表面約2至3成重金屬,大部分仍殘留在蔬菜內部。他建議多吃不同種類的蔬菜,以免累積吸收同一蔬菜的重金屬。

編輯:劉軒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