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中经济咨询委员会一份报告引发德语媒体广泛关注。该报告批评德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

(德国之声中文网)《明镜周刊》题为“人权?不正确”的文章开头写道:

“数周前,我在北京与一位政府批评人士的律师约好见面。还差两个小时,我的中国同事的手机响了:请您现在就到外国人警局来一趟,带着(外国)通讯员一起。这不是邀请,而是传票。

“我的中国同事很担心。就在几天前, 高瑜,德国之声(DW)的一位员工,因‘泄露国家机密’被捕。高女士年届七旬,此后一直被关押。没过多久,一位为一家日本报纸工作的女同事失踪了。过了26天才出现。

“那天下午,我们俩被带到两个单独的房间,学习了外国记者法第17条和22条:采访需征得被采访对象的同意;违反法规情节严重的,吊销其记者证。然后,放我们走了。

“我们给那位政府批评人士的律师打电话,他本来当然同意跟我们交谈。他正觉得奇怪,为什么我们还没到。现在,他请求我们暂时推迟见面。

“像这样的事在中国司空见惯,几乎不值一提——若不是 中德经济界领导人上周抱怨中国在德国媒体中的形象不好的话。…据BBC新近一份调查,过去十年,中国的世界声望的确下降了,特别是德国人对北京增加的影响力持质疑态度:76%的受访者对中国印象消极,只有10%印象积极。但这是德国媒体的错吗?”

《明镜周刊》的文章最后写道:

“的确,是有一些比喻和措辞,可供争论。明镜周刊一期有关中国工业间谍(‘黄色间谍’,2007年第35期)的封面让许多中国人感到受歧视。直到今天,我们的采访对象还会提起来。

“但是,如果中德企业家要求两国政府领导人在德国媒体打造更好的中国形象,那正暴露出他们对媒体自由的根本立场令人生疑。

“估计他们对总理(默克尔)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据说 默克尔访华前原本希望与德国之声员工高瑜的亲属见面。高瑜家人的一位朋友说,有关部门予以阻止。

“或许他们在李克强总理那里会更有成果。李克强对中国形象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比如,他可以为高女士付出努力。”

Angela Merkel in China

默克尔访华之际,德中经济咨询委员会首次举行会议

不希望公开发表的批评意见

《法兰克福汇报》题为“德国经济界献媚中国官员”的文章写道:

“(在德中经济咨询委员会,)与德国达克斯企业老总同坐一席的,不是民营经济人士,而是中国党政机关代表。‘中国大型企业的老总不是由特别会做生意的人担当,而是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任命。’路德维希港大学东亚研究所的鲁道夫(Jörg Rudolph)研究了德中经济咨询委员会。‘同样的部门来决定谁是经济咨询委员会的成员,与德国董事们同坐。’”

根据鲁道夫的调查,13位中方成员中有至少8位是党员,一些人在党的委员会里扮演重要角色。在为数不多的民营经济代表中,也有一些人积极参与或曾经是全国人大或政协代表。

《世界报》题为“德国经济界争论如何正确对待中国”的文章中写道:

“据《世界报》消息,(领导经济咨询委员会的)亚太委员会(APA)五个经济界联合会之间出现很大的争议。多个经济界联合会表示,这份报告是德国工业联合会(BDI)‘未与其它联合会沟通协调的单独行为’。担任亚太委员会成员的一个经济联合会负责人表示:‘我们倍感惊讶,并明确与这一推荐保持距离。这不符合我们希望该咨询委员会所应有的精神。’另一个联合会也有类似的声音:‘我们是肯定不会选择这样的措辞的。’但这些联合会都不希望公开发表批评意见。”

摘译:苗子
责编:石涛

以上内容摘译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