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此行北京,见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中国总理李克强,还见了老熟人温家宝。只需看看李克强春风满面陪着默克尔逛天坛公园的照片,她受当局欢迎的程度一目了然。到中国第一天,先去的成都,默克尔逛菜市,跟中国厨师请教如何炒宫保肉丁,民选领袖清新、自然的形象跃然在目。其实,默克尔平时也这样,自己上街采购。

说起来,默克尔是第七次访问中国,这对一位西方大国领袖来说,够频繁的了。如果不是两国存在着良好的经贸关系,如果不是对德国的贸易出口关系重大,默克尔何必费如此心力。而且,在欧洲也时常有批评的声音,说德国的务实主义太厉害,念念不忘与中国的经贸。但回过头来看看,默克尔其他的事也并未少做。

2007年默克尔会见达赖喇嘛,激怒过北京。她后来到北京访问仍坚持要与民间人士见面。同民间社会打交道,同时照做生意不误。为什么默克尔做得这样自如?到底是中方习惯了德国这样做,还是德国的汽车实在太好?说不清楚。说不清楚的时候,就把这一切归纳为德国的务实主义。

这一次去中国是当了总理后的第七次。默克尔见了中国的主要领袖,签署了一大批合同。然后来到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把自己想说的话告诉中国的青年学子。默克尔为青年们讲了些什么?一句话:一个开放和自由的社会的好处。默克尔其实讲的很实际,从阻隔东西德的柏林墙的崩溃来看德国社会的演变,这里面自然有很大的隐含量:东德这样一个共产社会是如何变成一个发达而自由的民主社会的?其实,默克尔本人的经历就很有说服力,在东德长大,在柏林墙倒塌后,加入德国基民党,后来居然成为基民党领袖,再后来成为德国的总理。默克尔深知尊重人权和自由社会的份量。

观察人士指出,默克尔清华演讲,为此行平添了人道的力量。本来,她的第七次中国之行的特征就是经济。她率领的庞大的代表团中诸多的企业领袖也更加坐实了这一点。然而,在这最后一天的访问时刻,默克尔演讲的主题虽然是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但她不失时机地、委婉而尖锐地为“正确而公正的一个法治社会”辩护。

默克尔对清华大学的学生们说,“最重要的是,让自己国家的公民能够相信法律的力量而不是强权法则”。默克尔告诉同学们,在柏林和北京之间,存在着一个有关人权、个人自由,社会多元化的政府间论坛。

默克尔把学生们的视野引向柏林墙,她说,在她看来,25年前东德爆发的那场和平革命,最终导致柏林墙倒塌,人们才得以自由的对话。柏林墙倒塌是当代人类历史上一件重大事件,可是,清华的学子们知道不知道,就在这一事件发生前几个月,发生了另外一起重大事件,在中国也爆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诞生以来人民起身抗议腐败要求实现民主的巨大运动,然而,这场被认为后来影响了柏林墙倒塌的运动在同年6月4日被扼杀在血泊中。

默克尔出身东德,东德那时候自由遭到扼杀,人民遭到大规模监视。讲柏林墙,讲东德的演变,都是亲身体会。默克尔话头一转补充说:这种变化“对于中国也同等重要,得到同样的自由对话的机会”。滥权、镇压异议人士、不公正的司法体制正是这个亚洲巨人之国经常遭到外界批评的原因。

在东德长大的默克尔用委婉而尖锐的方式总结说:“应该让人民感到自己受到保护,重要的是法律要起到保障人权的作用。为了你们的未来,至关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开放、多元、自由的社会”。

法新社评论说,默克尔的言论同大部分访问中国的西方领袖形成鲜明对比,他们尽力避免公开谈及人权和自由的主题,他们不遗余力地向这个全球第二号经济体献殷勤。

中国官方媒体的表现也受到注意,与其他欧盟领导人访问中国表现明显不同的是,官媒对默克尔的中国之行很兴奋。不过,它们对默克尔清华演讲的内容只字不提。好像这件事没有发生过。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