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Instagram、Tweeter每日都不知有幾多億條訊息在更新,由網絡興起至社交網站壟斷人類生活,update status、分享感受就變成了一種「隨波逐流」的籌碼,一開facebook,瞬息萬變、走馬看花,要從中得到虛擬卻又真實的「網絡存在感」,就必定要動動腦筋,一個Like、一個關注是多麼的吸引,就像無底深淵的令人着迷又忘了真實的自我,這種「自我網絡化」產生了一種既是可笑又可悲的現象。

在眾多分享的訊息中,自拍,回報率(即博Like率)是最高的,亦最能實現「網絡存在感」,當然人靚會多幾個Like,露點肉又多幾個Like,附加的句子有punch位又多幾個Like……但漸漸自拍博Like已去到一個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最近就熱傳一個香港少女與爸爸彌留時合照的相片,少女其後說明那時爸爸仍未過世,可是其不安的程度已夠我們反思。

無錯,我們不可以抹煞她對爸爸離去的悲傷,但是為何咁都要自拍?博Like博到慣咗手勢?還是想求慰藉?我們看得到她那張「合照」還是有顧儀態和角度,點解爸爸病危仲有心情自拍呢?對,就是分享自拍這種「網絡生活」已變成她生活的一部份,連部份的自我也奉獻給網絡,為的就是sustain那份存在感。

這也不能怪她,只是她未夠成熟,相信爸爸也不會怪她。可是當網絡存在感的重要性大於真實世界,「懷念爸爸」這種自拍也不再大驚小怪,可能人們甚至臨死也要自拍,為的就是網絡存在感,希望「人雖死去,Like卻長存」。

轉載自《新報》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