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记者 杜珂)8月22日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30多年前,邓小平领导下的共产党执政群体为扭转文革以来的党、国家和社会颓势,做出了不懈努力,带领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富强之路。如今,中国各个方面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欣喜之处,也有严峻之处。其中官员大范围出现的腐败最为严峻,将”权力关进笼子里”的政治共识,促使今人不得不再次回顾邓小平同志当年在政治体制改革层面的诸多思考和战略部署。

   而今,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转型目标,由此回看邓小平留下的丰厚政治遗产,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乃是当下朝野最严肃的课题。

   日前,就以上问题,财新记者对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进行了访谈。许耀桐2001年起任中国政治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学术研究范围集中在政治学原理和方法、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文明与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党的建设和党内民主等方面。

   财新记者:今年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你认为邓小平时代留下了哪些最值得回顾和继承的政治遗产?

   许耀桐:当代中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治理、国防军队、党的建设等七个体制展开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毫无疑义,当下的改革相对于以往35年的改革来说,在”好改的都改了、简单的都解决了”的情况下,针对的全是”硬骨头”、”深水区”以及必须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这就更加需要我们拿出当年改革的勇气、决心、智慧、谋略。在这样的时刻,适逢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认真汲取邓小平留给我们的政治遗产,尤显重要。

   邓小平是中国政治改革的巨擘推手,他留下的政治遗产是相当厚实的,归纳起来,我认为大体有十大政治遗产。

   一是必须推进民主化。”文化大革命”搞的根本不是社会主义,实为历史的倒退,搞的是封建专制。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民主化和现代化一样,也要一步一步地前进。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

   二是必须推进法治化。实行民主的关键在于,”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法律是神圣的,不以领导人的意志和看法为转移,不因人而异、不因人而变。

   三是必须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终身制是典型的封建制,邓小平指出,”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职务的任期,以及离休、退休,要按照不同情况,作出适当的、明确的规定。任何领导干部的任职都不能是无限期的。”

   四是必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明确提出”对体制的革命”。在政治体制方面,就是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组织人事管理体制、政府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

   五是必须推进党政分开。”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是传统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一个严重弊端。邓小平提出,党的领导是不能动摇的,但党要善于领导,党政需要分开。

   六是必须推进党的改革。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要大力发展党内民主,营造民主气氛,关键还要贯彻民主集中制。邓小平认为,”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是可以变质的,国家也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变质的。干部可以变质,个人也可以变质。”

   七是必须推进政府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权力下放,使企业摆脱作为政府附属机构的地位。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精简机构人员,克服官僚主义。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不是单纯的行政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不能让社会为政府服务,而是要让政府为社会服务。

   八是必须推进监督工作改革。加大对权力的监督工作,不仅要及时检查违法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及时制止违法活动,减少违法活动给社会和人民造成的损失。

   九是必须推进反腐倡廉。邓小平指出,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在党内滋长蔓延,严重侵蚀着党员和干部队伍,党内腐败特别是高层的腐败,会导致亡党亡国。邓小平曾语重心长地告诫道:”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

   十是必须推进中国特色政治发展。1982年邓小平就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归根结底必须着眼于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以上十大政治遗产,对今天中国政治改革发展来说,仍有着至关重要的启示。因为这些要做的事都没有完结。犹如”萧规曹随”那样,现在是”邓路习走”,我认为,习近平沿着邓小平开创的道路走下去,就一定要继承这十大政治遗产,并且接着把它们都做好。

   财新记者:今年四中全会的主题是依法治国,要为国家治理厘清法治秩序。从人治到法治的改革征途,一走就是30多年,至今尚未完全破题。在这个方面,邓小平是如何认识并进行改革部署的?

   许耀桐:去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部署;今年10月即将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则以研究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显而易见,四中全会深入贯彻了三中全会的精神实质,在两次全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就是运用依法治国理念和方式,进一步开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虽然四中全会以研究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并且要做出一个有关依法治国的专门决定,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但是,这并不等于依法治国是最近才提出来、才予以重视的。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对依法治国就有清醒、明确的认识。1978年12月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通过总结”文革”教训就明确指出,”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邓小平还通过制定和修改宪法以及其他各种法律,加强法制建设,为公民权利实现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邓小平提出,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在全国公民中树立法制观念;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安定,保护人民群众的公民权利不受侵犯。以上邓小平的这些论述,实际讲的都是依法治国、实现法治化的问题。

   当然,尽管邓小平提出依法治国和法治化方略已有30多年的时间了,但是现实情况并不乐观、理想,从党员干部到普通公民,养成法治的精神素质、思维理念和行为规范,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按照法律规定办事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尤其是现在处于全面深化改革,这个问题更突出了。在一些地方和基层,干部法律知识不多、法治观念淡薄,甚至轻视法律,出现违法的事还甚多。”什么法不法的,先干起来再说”,这样的草莽式人物还不少。应该说,我们还没有完全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根本转变。即将召开的四中全会,我认为就是要完成告别人治、走向法治的历史使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依法治国,可以说邓小平已经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认识和布局。这些认识和布局的要点在于:第一,依法治国就是必须树立宪法和法律至高无上的理念。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的权威和尊严,绝不能因人改法、因人废法。第二,依法治国就是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和权利。1980年8月邓小平在谈到修改宪法的设想时指出:”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第三,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治党、法治政党。邓小平强调,”党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没有任何”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根据邓小平的这些论述,完全可以说,法比党大,法在党上,党要遵法守法,也要依靠法律治理党,打造并形成一个法治型的政党。

   财新记者:就政治体制改革来说,可见的中央文件在中共十三大报告中。邓小平当年说十三大报告”一个字都不能动”。围绕着政治体制改革,当年有哪些争议?邓的基本态度和改革宗旨是什么?

   许耀桐:十三大报告在八十年代中共改革的历史上写下辉煌灿烂的篇章。十三大报告是在邓小平的主导下起草的,经过集体讨论并在大会获得通过,其中对政治体制改革有着客观的、非常到位的、触及实质的论述。邓小平本人很看重十三大报告,把十三大报告看成是真实、充分地体现自己关于中国政治改革发展思路的范本和得意之作。一年多后,由于国内出现一些乱象,十三大报告遭到了质疑,但邓小平没有动摇,他认为这个报告继续贯彻执行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连语言都不变。既然十三大报告是建立在对中国的政治国情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又经过大家的认可,所以邓小平才会说”一个字都不能动”。”一个字都不能动”,铿锵雄伟,掷地有声,表明了邓小平坚决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和宁折不弯的精神。记得在当时,这句话有力地遏制了弥漫着否定改革的一股逆流,巩固了改革的已有成果。这句话极大地鼓舞了改革者的信心,也成为改革者的护身符和口头禅,谁要对改革说三道四,谁就会陷入被邓小平这句话予以当头棒喝的境地。

   在今天看来,十三大报告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设想和部署,是非常大胆和超前的,因而引起持极左立场、思想僵化的一些人的不满。争议的有关政治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要不要坚持改革。针对十三大报告提出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有人认为这是走向市场化,不要社会主义了,因为”市场化”导致”私有化”,是最严重的资产阶级自由化表现。既然改革的大方向错了,就要对改革叫停,他们对党的”两个基本点”,只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而不讲坚持改革开放。二是要不要实行党政分开,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行党政分开,即党政职能分开,从中央到地方和基层都要实行党政分开,但在具体方式上可以有所不同。有人坚决反对党政分开,认为没必要分,也分不清楚。

   对于第一个争议,邓小平1992年《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即巡视南方的谈话中明确做了表态,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 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他还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资本主义属性的所谓”姓社姓资”的问题。

   对于第二个争议,邓小平虽然没有做出具体回答,但他所说的十三大报告”一个字都不能动”已经非常清楚地表明了基本态度。应该说,邓小平晚年非常关注政治体制改革,他多次强调”说我们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这不对。”政治体制改革一定要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政治体制改革的宗旨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没有政治体制改革,不但没有政治发展,同样也没有经济发展。

   财新记者:十三大报告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这么多年来,做了哪些推进?还有需要继续拓展的地方吗?

   许耀桐:十三大报告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些丰富的内容由于得到邓小平的首肯并力主”一个字都不能动”、都不能少,因此,在十三大以后开始逐步得到了推进、发展、落实。这里,举几个最主要的方面加以证实。

关于党政分开的问题,虽然此后历次党代会报告再没有出现党政分开的概念,但其基本思想得到了体现和贯彻,十六大报告论述道”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77187.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中国数字时代亚马逊镜像(墙内可直接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