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镇洋和周建顺写的《中国力量》,是以楼忠福和广厦的故事为轴心,从一个人的成长透视一个国家的力量;又从一个国家的发展变革解读一个人的命运。正因为这本书的特殊视角,我对它发生了兴趣。

中国经过26年的改革开放,面貌已今非昔比。经济实力增加了六七倍,人民生活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正在告别屈辱的时代,开始扬眉吐气了。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努力,现在才结下了果实。改革前的160年不是外国人欺侮,就是自己人和自己人过不去。外国人欺侮不欺侮我们,我们做不了主,但是自己人和自己人过不去却完全是不必要的。改革开放20多年,基本上避免了人斗人。要说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恐怕这是最基本的一条。这本书的书名叫《中国力量》,力量从何而来?从自己人不要斗自己人来。

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我们有些人还不懂得自己人不要斗自己人。龙镇洋和周建顺写的这本书反映出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作者在代序中说,“基于我们对个别学者貌似崇高而实质荒谬的言论的担忧,我们在动手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抛去了传统人物传记的写法。我们不是为了写一个人物而写一个人物,我们试图通过这本书来对这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争论作一个实质性的解答。”香港商报社长吴松营在序言中更清楚地说:“对于有悠久的蔑视商人和仇视财富传统,信奉不患寡而患不均理念的中国文化来说,要把企业家力量看作国家力量可能仍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有人主张善待企业家,有人认为需要善待的是工农群众,应该说都不错。依我看,所谓善待应该是保护的意思,那么企业家和工农群众都需要保护,因为我们的政府常常超出法律侵犯他们。如果说善待是给优惠,我反对给任何人优惠,因为优惠的反面就是歧视。

  
企业家和工农群众并不处于跷跷板的两头,一个上升另一个必定下降。相反,他们处于同一个升降机里,这台升降机就是整个国家或社会。国家欣欣向荣时,所有人都得益,国家混乱时,所有人都倒霉,这已经是中国追求现代化160多年的历史经验所证明的。可惜人总是健忘,过去的教训还得再重复体验一次。

  
一个国家治乱交替而不是长治久安,一般认为是因为压迫日盛、矛盾激化所致。但依我看,解放后并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矛盾,斗争完全是人为造成的。在一个社会中,利益的冲突永远存在着,关键是如何处理。按照现代文明国家的经验,对每个人平等地赋予人权保障,是解决问题的原则,偏袒任何一方都会造成另一方面的不公。我国的人权状况应该说不断有所进步,尽管比较慢,回过头来看,现在的人权状况比之25年前有了根本性的改善。显然我们应该继续朝这个方向前进。

  
社会永远存在着矛盾,表现为贫富的矛盾、有钱有势和无权无势的矛盾。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做到完全平等的,勉强去做的结果,我们也是领教过的。改革以前也有工农群众,也有知识分子,为什么高楼大厦没有盖起来?这里相当关键的一点是没有企业家。企业家把资金融合起来,把劳动和技术结合起来,瞄准有效的项目,把这些要素以最有效的方式组织起来,这才形成了生产力。为工农大众说话,保护他们的利益,这是对的,但是把工农大众的利益和企业家的利益对立起来,看不到企业家的贡献就很不公平,而且十分有害。

  
企业家为富不仁,这种情况有没有?当然有,但并不表现在工资过低,而是拖欠工资、任意加班加点、缺乏劳动保护、不允许工人组织工会等等。这些情况都属于违法,所以依法办事是正确解决劳资矛盾的办法。法律就是划分利益的依据,可惜的是我国法律的实施多少也有点软约束,许多法律并不认真执行,这才是当今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的大问题。此间吃亏的往往是居于弱势地位的工农大众,大规模拖欠工资是最明显的例子。如果没有行政当局出面帮助,几千亿元的拖欠根本不可能得到解决,法律在这里显得软弱无能。

  
企业家办事,原则是利人利己,既然是利人利己必定有财富被创造,否则一方得利另一方必定受损。《中国力量》一书中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它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现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奥妙,这正是我国改革得以成功的原因,其实也是经济学最根本的道理。

本博客由茅于轼教授学术助理段绍译负责管理,段绍译手机和微信号:137 0738 8888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中国数字时代亚马逊镜像(墙内可直接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