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开始,就有香港学者戴耀廷鼓动市民通过占领中环的方式表达港人自决的权利(以“一人一票”为主要表现形式)。到2014年,经过多次“和平占中”的商讨会议之后,学联及学民思潮在7月1日发动了“预演占中”的静坐集会,香港警方宣称此为非法集会并逮捕五百余人,引起轩然大波。

声援占中运动和支持中国政府的人自动分为两队。从“蝗虫与狗”之战,到“反国教”运动,再到如今的“占中vs反占中”,社交媒体的宣传作用不可小觑,然而,大部分是在缺乏另一方参与的情况下自说自话。无论是内地还是海外,只不过是一场圈出“自己人”之后的自我吹嘘与满足。国内网络媒体自是对占中表达出一幅痛心疾首的样子,而中国网民无法触及到的“脸书”“youtube”“推特”等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社交媒体上,则是呈现一边倒的态势。歌剧《悲惨世界》中呼唤自由与人权的插曲《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被有心人重新填词后,就变成了香港“占领中环”行动的主题曲——《谁还未觉醒》,并迅速传播。

抛开具体的事件不论,这个讨论态势确是给新闻界发出一个信号:全民参与新闻的时代已经到来,在社会化媒体已经如此普及的情况下,试图像先前一样通过垄断传播管道来阻止其他人发声已不可能。那么,应当如何对待相反的尖锐意见?单单堵住耳朵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虚妄与缺乏信息不同,它会引导我们忽略事实,并执着于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那么,甚至连“秉笔直书”的史官都引以为豪的是非观,如果缺乏了异见者的参与,会不会导致进一步的虚妄和恶性循环?

似乎追求真相是所有媒体从业者的天性之一,然而却在不断发掘的过程中越来越怀疑自己先前的判断是否正确。错综复杂的事件在一层层揭开之后带来的不是真相,而是绝望,因为哪怕是最平凡的事件都是无法清晰概括表达的一场罗生门。世界上的道理有很多种,每个人所执着的真理只是其中之一而已。所谓的真相,只能是通过复杂结构去平衡和建构的过程,每一个声音都是其中微妙平衡的力量。这就是异见者对于真相的意义。

在这场香港“反占中”运动中,界定港人身份实际上是一个大的难题。香港社会的心理认同结构总是牵涉到阶级分层、性别差异、性取向、原住民与新移民、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以及华人与非华人族群之间的紧张关系。多种不同的标准和阶层划分让不少新移民觉得难以融入真正的香港社会。随着小区、公民权以及本土身份的大力提倡,香港身份认同进入“他化”的反面。大陆的新移民遭遇排斥,来自其他地方的劳工也同样如此。

在香港本土的各大媒体语言中便可以发现,香港人多使用“居民”而非“公民”来称呼自己。居民便意味着小区中与政治无关的人,他们的忠诚度只与居住地紧密联系。但实际上,对于政治权力的诉求是生而为人的本能,香港人也并非生来冷漠。

70年代是香港反对殖民进行民主运动的黄金时期,香港身份的鲜明化也是在这一时期完成。它的本意在于通过争取民主权利的抗争来提升港人爱国意识,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市民对于参政的意识空前提高,对于个人权利的要求也同时提出。大陆政府的反应在这个时候显得不是那么合时宜。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