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抗日战争期间,为粉碎国民党对延安的围困封锁,延安掀起了大生产运动。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屯垦南泥湾,创造了辉煌的业绩,闻名中外。建国后,王震先后出任农垦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王震于1908年4月11日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一个贫苦的农家。少时因家境贫寒,几度辍学。十三岁就外出打工,十六岁开始参加革命。尽管读书不多,但他深知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因而特别尊重文化,特别尊重文化人。这种情结延续了一生。

   2008年4月11日,中央举行纪念王震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习近平在发言中指出:“王震同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爱护干部,善于团结使用知识分子。”“在领导开发北大荒的日子里,他对被错划成右派下放的诗人艾青、作家丁玲夫妇等知识分子仍然以同志相待,给予他们真诚的关心和爱护,使他们重新树立起信心,投入北大荒的建设之中。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他大力推动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与许多知识分子建立起真诚的友谊,使知识分子的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

  

   丁玲把王震比喻成“寒冬里的火柴”

  

   1954年,时任解放军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到修建黑龙江汤旺河森林铁路的铁道兵五师视察时,就被三江平原那一望无际的黑土地所吸引。王震在给五师官兵作报告时,特别提到毛主席、周总理为粮食的事万分操心。他说,铁道兵部队如果能在北大荒办农场,生产更多的粮食,也是为毛主席和周总理分忧。1954年10月14日,五师副师长余友清带领一支由800多名转业复员官兵和经公安部批准的5000多名劳改犯人等组成的队伍从驻地出发,开进了北大荒。经过几年努力,北大荒终于初具规模。

   1958年初,解放军开始裁军。时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主动提出接收复员转业军人来北大荒。从当年3月到5月,数万复转官兵响应号召,涌向了北大荒。大量人员在黑龙江密山下了火车后,需转汽车。但因汽车运力不足,在现场的王震号召徒步进军。号称十万的复转军人就这样走向荒原腹地,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著名诗人郭沫若热情写出了《向地球开战》的诗篇。

   与复转军人几乎同时间来到的,还有一支特别的1000多人的队伍,就是当年的右派分子,其中包括丁玲、艾青、聂绀弩、丁聪、吴祖光、尹瘦石、黄苗子等文化名人。这批人是王震主动争取来的。当王震在中央有关会议上提出这个要求时,有人吓了一跳,好心地说:“这么多右派你怎么能消化得了?吃下去要闹肚子的!”王震风趣地说:“十万大军我都吞下去了,还怕这些右派吗?我不但不怕,而且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他们改造成有用的人才。”

   著名作家丁玲实际上是稍后才来到北大荒的。她和王震早在1936年时在延安就有了交往。1954年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的时候,散会后,王震隔着好多人,大声对丁玲说:“你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我看了,写得特别好。”1955年,丁玲被打为“丁陈反党集团”。1957年,丁玲和冯雪峰被打成“右派反党集团”,丁玲的丈夫陈明也被划为右派,开除党籍。当时中央对丁玲这样的年龄较大名气较大的右派的处理,是允许他们留在北京,不用下放劳动。但 是丁玲要求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因为毛泽东曾告诉过她 丁玲是个很好的同志,就是缺少锻炼,应该到基层去锻炼锻炼就更好了。丁玲在北京不断争取去北大荒的机会。因为没有得到批准,陈明就只身一人,随1000多人的大队伍先行一步。

  
王震为了妥善安排这些他所尊重的文化人,煞费苦心。从这1000多人登上火车的那一刻开始,王震就给他们营造了一个特别温馨的氛围。陈明后来回忆道:“农垦部特地安排了一趟专列,把我们从北京直送农场所在地—黑龙江密山,一路上照顾得很仔细,发了干粮,有肉食,有面包;到了大站,站上都准备了滚热的稀粥等着我们;我们三个人有一个卧铺,可以轮流躺下休息。带队的是转业军人,一路上和我们有说有笑,他们绝口不提‘下放’‘改造’那些带刺激性的字眼,而是说他们和大家一起去建设边疆、一起去劳动锻炼。”

   不久丁玲收到了陈明的来信。在信中,陈明绘声绘色地给她介绍了他们这些右派怎样和农场农工们一起在冰天雪地里劳动的情景。陈明还十分高兴地介绍了王震同志去他们那个生产队看望他们的情景。王震同志笑容满面,不等队指导员作介绍,就大声说道:“我是王震,向同志们问好!同志们,总理让我来看望大家。我是来看你们的,是来和你们交朋友的,你们要不要呀?”

   陈明在信中还告诉丁玲:“王震同志向我问起了你,我把你也曾打算来北大荒的想法讲了,并且希望得到支持,王震同志当时满口答应:好嘛,她来北大荒,我同意。”

   这样,丁玲终于可以前往北大荒落户了。1958年6月29日凌晨,丁玲乘火车来到密山,当天上午就见到了王震。

   以前他们每次见面,王震都是大声地有说有笑。这一次虽然表情有些严肃,但话语里仍然透露着关怀。王震最后对她说:“思想问题嘛!我以为你下来几年,埋头工作,默默无闻,对你是有好处的。”

   王震看了看地图,然后说道:“陈明在八五三农场,他那个地方是新建点,条件苦一点,你就不要到那里去了,你们换个地方,到汤原农场吧,我已经叫他们打电话给八五三农场,调陈明来,同你一道去汤原农场。那里在铁道线上,交通方便些,离佳木斯近,条件好些,让他们给你们一栋宿舍。”

   丁玲点了点头。王震又说:“你这个人我看还是很开朗、很不在乎的。过两年摘了帽子,给你条件,你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你愿意到哪里就可以去哪里。这里的天下很大,写作的素材也多得很哪!”

   王震当面给汤原农场负责人写了一封信,交给丁玲,说道:“安心等陈明,他一、两天就到了。”这样,丁玲和陈明就开始了在北大荒的日子。

   1959年夏天,王震到佳木斯,在宾馆接见了丁玲和陈明。一见面就说:“叫你们来,让你们休息几天,就住在这里。今后可以常来,也住在这里。”在佳木斯的几天里,有时他让秘书找丁玲他们到他的房间里共进午餐,有时邀他们看电影或参加晚会。

   丁玲和陈明在佳木斯的那几天,过得很愉快。一次午餐时,王震对丁玲说:“今年中央要解决一部分人的摘帽问题,这里面没有你。”丁玲说:“我们下来时间不长,多锻炼多考验一个时期好。”王震又对丁玲说:“今年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17周年,你是不是要写一篇新的学习心得。”丁玲说:“有了新的学习心得,我一定会写。”谈话中,王震了解到丁玲对养鸡有浓厚的兴趣,便把自己带在手头的一本书面上用毛笔些有王震名字的《养禽学》送给了丁玲。当他们准备返回农场时,王震对他俩说:“你们已经劳动一年了,可以换一种劳动方式。脑力劳动也是劳动嘛。回到农场,你们可以教书,教文化,教业务,也可以教政治;教职工,也可以教干部。”这年秋收季节,丁玲和陈明分别担任了畜牧队和生产二队的专职文化教员。

   1960年底,上面来了通知,说王震部长有事找丁玲,请他们夫妇回京。在农垦部部长办公室,王震一见面就说:“这回叫你们来,是帮助你们解决问题。”他交待秘书给他们找一家好一点的宾馆,让他们住下来休息。在此期间,王震曾主持一次有各地水利专家参加的会议,也把丁玲和陈明找去参加,并向与会专家介绍说:“这是作家丁玲。”后来王震因病住院,丁玲和陈明到协和医院去看他。他带丁玲和陈明到也在那里住院的作协党组负责人之一邵荃麟的病房。邵荃麟当着丁玲他们的面对王震说,丁玲在农场扫盲,为畜牧队夺得红旗,根据中央精神,右派有立功表现的,可以考虑摘帽。听了这话,丁玲和陈明深深体会到王震的用意和好心。

   遗憾的是王震的努力还是落空了。1961年秋,中国作协派员第二次到汤原农场调查丁玲和陈明的情况。来人对丁玲和陈明说:“对丁玲、冯雪峰右派集团一案,将摘去一部分人的右派帽子,不会全摘,也不可能一个不摘。作协领导建议,你们可以做点创作的准备。”这年冬天,农场党委宣布:摘掉陈明的右派帽子,可丁玲的帽子依然未动。1962年,又摘了一批右派帽子,还是没有丁玲。当时,北京下放到北大荒的1000多名右派,不论摘帽与否,都先后调离,有的回北京,有的调其他省市,有的在垦区分配工作。

   1963年国庆前夕,丁玲因间歇头痛和胸闷,两口子请假到北京检查治疗。在京期间,他们去看望王震。王震关心地询问丁玲的身体情况和治疗进展,还问到了创作的情况。他两次对丁玲着重说道:“你的问题,我负责到底!”又说:“最近要召开农场场长会议,场长们都要来北京。我将对他们交代,给你们创作条件。”

   这时,中国作协党组和中宣部领导通知丁玲夫妇回北京工作。这出乎他们的意料,实际上这并不是他们所希望的。五年的劳动生活,使他俩和北大荒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已经十分倾心于北大荒的建设和艰苦豪迈的生活。他们表示愿意留在北大荒继续锻炼和经受考验。他们把这个想法报告了作协党组,同时也向王震作了汇报,王震当即表示理解和支持。

   王震每次到佳木斯,总要打电话给丁玲,约她去聊聊,了解她的生活情况。有一次,王震听到农场有人反映丁玲的右手肿了,忙问是怎么一回事。当他得知是每天剁鸡饲料造成的,立即打电话给宝泉岭农场场长,要他立即到佳木斯。王震对那位场长说:“丁玲同志下来锻炼、改造,不要在肉体上进行惩罚。你看,手都肿了,这样不好,人家有错误,要慢慢帮助。将来这些同志还可以为党工作。她是作家,你知道不知道?”场长点了点头,王震又继续说:“把丁玲调到你那儿去,不要参加劳动,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丁玲是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不要让人家抬不起头来,在思想上多帮助她。”听完后,场长对王震保证道:“请首长放心,我一定照顾好她!”

   这位场长是个老红军,虽然性格刚烈,但也很富于感情。他说话算话,先是批示给丁玲每月30元生活费,然后安排丁玲当扫盲教员。陈明任文化课老师,因陈明已摘帽,可以正常领工资。他们被安排在招待所的两间平房里,一里一外,里间做卧室兼书房,外间厨房兼客厅。尽管有点挤,但在当时,已经是很不错的条件了。特别是冬天天气寒冷,招待所主任每天都帮丁玲烧火墙。丁玲和陈明对此都很满意。在这里,丁玲借助扫盲学习《雷锋的故事》,在农场掀起了学习雷锋做好事的高潮。丁玲在和学习标兵邓婉荣相处两年多以后,以这位女标兵为原型,于1966年上半年,写出了后来颇有影响的散文《杜晚香》。

   丁玲在北大荒整整工作了12年,于1970年4月3日离开这里。

   多年后丁玲在一次回访北大荒的座谈会上说:“你们看过安徒生写的一个童话吗?写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寒冷的黑夜里,蜷缩街头,划亮了一根又一根火柴,幻想从中得到生的温暖、光亮和希望。当时我的心情和处境,跟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模一样。”说到这里,她两眼闪烁着深情的光亮:“给我点亮第一根‘火柴’的是王震将军,在那种时候,对我们这种人肯伸出手来,他真是一个魄力、有勇气的人,我感谢他,将永远感谢他。”

1984年,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彻底推翻了多年来强加给她的一切不实之词。获得彻底平反后的80岁的丁玲加倍勤奋地工作,但不到两年就身患重病,王震接连两次去医院探望。1986年3月4日丁玲不幸病逝。王震痛惜不已,他对丁玲的家属说:“丁玲很了不起,她是提着自己的脑袋参加革命的。她长期遭受不公正对待,被开除出党,但她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无闻地为党为人民工作,她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贡献。我们中华民族有这样一位女作家是光荣的。(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最新来稿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77662.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中国数字时代亚马逊镜像(墙内可直接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