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来的中国外交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习近平第一出访,从超级大国俄国启程,第二次出访美国,却从豌豆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开始;送上门来的斯诺登,被当做“礼物”送给了俄国,曾经的“兄弟”朝鲜被搁置一旁,既不去访问,也不请来做客,却单独访问它的“宿敌”韩国,而且,两年内两去中亚……这些中国外交上的“细节”,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深谋远虑。伴随着中国力量的增长,中国外交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宏图和战略。

   一、世界权力东移对习李的严重挑战

   1、世界权力东移

   IMF统计,2013年,GDP,欧盟17.3万亿(美元),美国16.8万亿,中国9.2万亿,日本4.9万亿,名列世界4强。俄罗斯退出榜首之争,只有2.11万亿,排名第9,羞列印度之后。如果按地区算,北美(美加墨)为19.87万亿,东亚(中日韩台港澳):16万亿。按这个排序:

   1,北美(3国),19.87万亿

   2,欧盟(28国),17.3万亿

   3,东亚(3国+3地区),16万亿

   虽然东亚仍然排名第三,2015年就可能超过欧盟排第二,超过北美,也就是5年左右的事,因为三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不同,东亚明显高于其它两个地区。

   世界权力中心东移至远东,已经是难以逆转的趋势,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次复归。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特别是英国工业革命之前,无可争议的事实是,世界的权力中心在东方,尤其在中华帝国。工业革命让工业化的海洋帝国,第一次超过了大陆农业帝国,开始主宰世界长达460年【假如以葡萄牙占据澳门为时间(1553年)起点】,东西方权力开始抗衡的转折点,可以被定在公元2000年,1997年7月香港回归,1999年12月澳门回归。这不仅仅是两块领土的回归,也是世界权力开始回归。

   2、第七次世界权力转移战争?

   世界历史表明,世界权力结构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中心时,一般会发生霸权战争。霸权战争,是在任霸主,与挑战者之间争夺世界统治权的洲际战争。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波战争,可以看成是第一次东西方争霸世界的霸权战争,是东方农牧业帝国波斯,向新兴的西方海洋商业国家联盟希腊的挑战。终结这场东西方霸权战争的,是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西方获胜,但他没有来得及遭遇华夏帝国。

   由于中国在世界历史上,一直置身于世界权力之外,忙碌于抵抗世界三大蛮族(匈奴、突厥、蒙古)的飓风,以及对付内部蛮族(鲜卑、契丹、女真等)和流民的烈火,自顾不暇,从未将自己的力量投送到亚洲以外地区,即使亚洲,也只满足于东亚和南亚,而且在大多数时期,都闭关锁国,限制海外贸易。

   因此,近代以前的华夏帝国,在统一和稳定的汉唐时期,虽然在经济实力上,可算得上世界头号强国,但不参与世界权力争夺,它击溃了两大世界蛮族——匈奴和突厥,但被第三大世界蛮族蒙古所征服。不算蛮族入侵之战,因世界权力转移而发生的世界大战(洲际)迄今大约有6次:

   ——第一次,希波战争(2次,公元前490—前449),亚洲、欧洲,波斯输给希腊,但东方权力没有崩溃。

   ——第二次,马其顿东征(公元前334—前325),欧洲、亚洲,马其顿主导的希腊化世界征服东方世界。

   ——第三次,布匿战争(3次,公元前264—前146),欧洲、非洲,是两个海洋帝国(罗马与迦太基)之间争夺地中海霸权,迦太基失败,从此确定罗马世界帝国地位。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8次,公元1095—1254),欧洲、亚洲,西方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国家集团(奥斯曼突厥),以及东正教拜占庭帝国三方战争,争夺对欧亚部分大陆和地中海控制权,以欧洲为核心的西方基督教国家开始称霸世界。

   ——第五次,所谓“第一次世界大战”(公元1914—1918),德意志民族向东挑战法国、俄罗斯大陆霸权,向西挑战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海上霸权的战争,以德奥为轴心的同盟国——中部帝国(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意大利和保加利亚),和以英法俄为轴心的协约国(塞尔维亚、俄国、法国、英国、比利时以及叛变后的意大利)对垒,战火遍及欧洲,蔓延到亚洲(中国和日本)和非洲,北美的美国也参了战。战争导致欧洲衰落,世界权力中心向北美的美利坚和亚洲的日本转移。

   ——第六次,所谓“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德意志民族卷土重来,与日本、意大利联手,组成轴心国,挑战盎格鲁撒克逊世界霸权,和俄罗斯陆上霸权,战争导致两极世界,一极是以莫斯科为轴心的东方红色阵营,另一极是以华盛顿为轴心的西方蓝色阵营(大西洋)。

   1978年开始的中国改革,是世界历史性事件,35年后,全球权力格局发生类似大陆板块漂移的变化:两极世界(北约—华约),变成三极世界(北美—欧盟—东亚)。作为东亚一极的核心国家,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仍在领跑全球。世界权力的这种漂移,会引发第七次世界权力争霸战吗?

   3、中国的二重性和战争“嫌疑犯”

   习近平—李克强政权于2012年底就职时,中国面对的就是这个无可回避的问题。这个问题还因中国特殊的国家性格,而更加尖锐。

   什么特殊性格?双重二重性格。

   第一重二重性格是,中国既是一个反霸国家,也是一个“被反霸”的国家。对于美国,中国是一个反霸国家,对于中国周边国家,则是“被反霸”国家,因为,按照美国“进攻性现实主义”者米尔斯海默的看法,“任何大国的最终目标,都是支配其所在的区域,确保世界的另一地区不会有大国成为霸权国”。中国当然也不例外。

   第二重二重性格是,中国既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也还是一个非民主的意识形态国家,且这种仍然被奉行的意识形态,在当代世界,可以被识别的国家只有中国、朝鲜、古巴、越南等少数几个。

   西方“民主和平论”认为,民主国家不会对其他民主国家发动战争。中国是反霸国家,又是被反霸国家,还是非民主国家,很容易被看成是战争“嫌疑犯”,只要与任何一个民主国家动武,责任都在中国一边。

   二、不战而登世界之巅是否可能

   因此,摆在习李政权面前的最重大国际战略课题,就是能否在保持中国国力不断增强,民主化尚未全面启动,美国因力量开始衰落而更具进攻性的条件下,不发生霸权战争而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可能性存在于华夏文明的基因中。

   1、“非攻”:忧大救小,远交近亲

   “非攻”思想,是华夏文明的基因之一,由墨子阐述。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把中华民族列入世界四大轴心民族之一,轴心期在公元前500年左右,标志性事件是出现一批精神大师,墨子是其中之一。他是其生活年代的和平主义者,有如后来的德国哲学家康德。

   墨子反战,有三个理由:好战者不义、不智、不良。偷窃抢劫获利,是犯罪,侵略进攻别的国家获利,是更大的犯罪,这是“不义”。其次,以为发动侵略扩大领土有利,其实有害:耽误农时,饥寒而死的百姓不可胜数,耗费军事物资不可胜数,战死的青壮年不可胜数,而得到的土地,无人耕种,得不偿失,这是“不智”。第三,周武王大封天下时,封国过万,经过“攻战”,存活下来的“侯国”四五个。一万个“病人”,经过“战争医院”医治,死了9999个,这是“不良”。

   按照墨子的看法,要以“立义求德”代替攻取战伐。具体做法是,忧大救小,远交近亲。忧大救小,是墨子自己说的,意思是对好战的大国,与所有小国同忧,然后想办法帮助小国完善它们的防备,救济它们的百姓;远交近亲,是我帮助墨子推理的,既然“非攻”,要和平,就不能奉行霸权主义的法家“远交近攻”的国际战略,保持“远交”,改“近攻”为“近亲”。

   这是没有领土野心的世界和平理念。

   2、“不战”:强到不被攻

   如果说,墨子的“非战”思想,还有点理想主义,“不战”思想,则完全是现实主义的。它是华夏文明伟大军事思想的精髓,孙子表达了它,但其基因源远流长,植根于文明细胞——文字中。比如“武”这个字,从“止”,从“戈”,显然,这并不是好斗的意思,而是“停火”的意思。“武”就是“止戈”,就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就是化干戈为玉帛。

   因此,“尚武”精神,就是通过追求国家实力最大化,以实现和平。这听起来,好像有点装B,有点自相矛盾,其实,真正读懂《孙子兵法》的人,就知道,这不是虚言,而是最伟大的战争与和平智慧。孙子最光辉的思想,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一个国家,只有在它的整体实力强大到让其对手失去战斗意志时,才能做到这一点。这就是《孙子兵法》第一章“计篇”所谈论的内容,追求“道天地将法”五位一体的整体优势。一个国家如果获得这种绝对优势,任何对手都不敢轻易地对它发动一场战争。在战场上“屈人之兵”是强大的,在和平状态下让对手失去变民为兵、征物从军的兴趣和能力,则更强大。

   因此,不战,不是求和,而是饱和,国家实力强大到饱和状态。

   3、“无敌”:魅力型国家力量

   “无敌”思想,是华夏文明更重要的基因。“无敌”,不是打败一切敌人的意思,而是,没有敌人的意思。他是华夏文明的总基因“道”和它的表现形式——“太极”的自我规定性。太极虽然有阴阳两极,但不是其中任何一极,“不落端”,是太极思想的基本要求,不落任何一端,当然不会以任何东西为敌。这种思想体现在华夏民族的国家构建上,就是中国从来不推崇“民族国家”,而推崇“天下国家”;从来不推崇“国家武力”,而推崇“文明魅力”。权力是排他的,有对手,有敌人;魅力是感召的,像阳光一样,是辐射的。这就是为什么唐高祖迷恋武力,与突厥的战打得越多,突厥越强大,唐太宗释放文明魅力,突厥不攻自降。

   因此,淡化中国崛起的国家行为,强化其文明行为,是消除世界敌意的明智之举。美国思想家主要看重两种形态的国家力量:硬实力与软实力,其实,还有第三种国家力量:魅力。国家魅力,指的是“文明”而非“国家”的力量。当今世界上,像中国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文明,文明与国家同构的,还没有第二个。因此,中国最有条件释放“无敌”的文明魅力。

   无敌魅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流派里表现形式不同,效果一样。

   在儒家那里,国际交往的无敌魅力表现在“亲和力”上,讲仁义,讲诚信,讲互惠,讲锄强扶弱,自然有亲和力。

   在道家那里,国际交往的无敌魅力,表现为“低姿态”。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山峰高,溪谷低,但水从山峰流向溪谷,再流向江河,最后流向海洋,所以说“海纳百川”,“海乃百川之王”。为什么?就是因为海是世界上最低的地方。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国低成雄。低不是高的敌人,是高的归属。

   在佛家那里,国际交往的无敌魅力,就是“不贪欲”。不贪,不嗔,不痴。不贪图别人的便宜,不对别人声色俱厉,颐指气使,不拘泥于陈规旧套和蝇头小利,这样不仅有魅力自,还会有定力。

   4、“勿用”:不称霸

“勿用”思想,来自华夏民族思想的总基因库——《周易》,而且是第一卦(乾卦)第一爻爻辞,(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中国数字时代亚马逊镜像(墙内可直接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