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上午好!

  一走进讲座大厅,我真的是有点被“吓”到了,呵呵,不光是因为人多,不光是因为在后面都站满了人,也不光是因为台阶上都坐满了人,而是因为在后面站着的和在台阶上坐着的,大多都是一些白发苍的老年人。说实话,我做讲座的时候听众济济一堂,这确实不算什么稀罕事,而且,也应该说已经是一种常态了,但是,这么多的老年人济济一堂,倒真的是第一次。我很感动,我觉得,在世界第十五个读书日到来的节日里,我应该向你们表达我的敬意!

  一、 为什么阅读:读还是不读,这是一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想谈一下为什么阅读。

  当然,今天讲座的最终目的,或者说,今天讲座的出发点,是想谈谈为什么要阅读文学名著,但是,实际上这个问题是和“阅读”以及对于名著的阅读完全分不开的。只有讲清楚了为什么要阅读、为什么要阅读名著,为什么要阅读文学名著这个问题才会应刃而解。

  所以,我们还是从根源讲起,那就是:为什么要阅读?

  今天的讲座当然是和一个很重要的节日有关,就是“读书日”。大家都知道,到今年的四月二十三号为止,我们的“读书日”已经有了十五个。但是,我很想坦率地谈谈我此时此刻的感觉,也许是因为今年的读书日省和市的图书馆都是邀请我来讲座——今天上午是在南京图书馆,下午则是在金陵图书馆,当然,讲的题目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样,就不能不促使我去更多地关注当前的读书现状,关注我们在世界的第十五个读书日里所遭遇的各种各样的尴尬,而关注的结果,就是四个字,“杞人忧书”。

  在两千年前的秋战国的时候,曾经有一个杞人,大白天走在外面,他担心天会塌下来,惹得人们对他都非常不屑,甚至加以耻笑,后俩,就留下了一个成语,就是:“杞人忧天”。当然,现在我们已经不会“忧天”了,因为我们已经有了现代的天文学知识,对于天会不会倒塌,也已经有了一个科学的把握,但是,我却要说,尽管现在不再“忧天”,但是却不能不“忧读”,可以叫做“杞人忧读”吧?因为,对我们来说,确实,读还是不读?已经成为一个问题。莎士比亚有一部著名的戏剧,叫《哈姆雷特》,其中的主角哈姆雷特有一句著名的台词:“活还是不活,这是一个问题”,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读书的节日里,有一个同样的问题,我们也想问一问自己,同时再问一问世界:读还是不读?这是一个问题。

  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静下心来审视一下我们所置身的这个世界,对于这个世界,现在有一个人们普遍能够接受的说法,叫做:麦当劳的世界。麦当劳,大家都比较熟悉,不象二十年前,那个时候,它刚刚进入中国,人们都不知道它为何物,现在,我们都已经知道了,它是一种快餐,一种很简捷的消费方式。而且,我们知道,麦当劳给我们带来了一种非常简捷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它使我们不再象过去那样生存在深度里,而是生存在一种非常方便、非常简捷的平面上。而我们目前的生存状态,也可以被比拟为:麦当劳化,因为它也从深度转向了平面。

  关于“麦当劳式”的生存状态,人们现在已经有了诸多评论,正面的与负面的,都有很多,在这里,我就不去涉及了,我要说的只是,这样一种“麦当劳式”的生存状态,对我们今天的阅读,无论如何都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

  我在准备这次的讲座的时候,也去查了一些资料。我看到,有关部门刚刚做了一个调查:我们国家的国民阅读率连续六年走低,我们国家的国民有阅读习惯的仅仅占5%。所谓阅读习惯,就象我们每个人的卫生习惯,比如饭前要洗手,这即是所谓的卫生习惯。其实,阅读,也存在着是否有习惯的问题,遗憾的是,有正常的阅读习惯的人,在我们的国民人口当中仅仅占5%。而且,更遗憾的是,从我日常的生活感受来看,我觉得,这个调查无疑是真实的。

  为什么说它是真实的?仔细回顾一下我们的生活,就会发现,其实我们现在对书籍、对期刊的阅读时间已经逐渐在下降,而我们现在上网的时间包括使用手机的时间却在上升。我看到了一个统计数字,是这样的,2009年,我们国家从十八岁到七十多岁的这样一个基本的阅读人群里,他们每天读书的时间大概是多少呢?14.70分钟,他们每天读报的时间是多少呢?21.02分钟,那么,他们读杂志的时间是多少呢?14.40分钟,但是,我们再看一下他们每天上网的时间,大家都知道,现在网络实在是个宠儿,上网是很多人都乐意去做的事,当然,这也没有什么,可是,问题在于,他们每天上网的时间是多少呢?34.09分钟,而且,他们每天通过手机阅读的时间——这应该是一个很时髦的东西了,现在竟然也已经达到了6.02分钟。

  再看一个相关的统计数字,这个数字也曾经让我有点震撼。2009年,我们国家的国民上网率是41%,相比2008年,增长了4.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上网的时间又在普遍增加了,但是,我们读书的时间好象却并没有增加。而且,假如再联想一下前面的统计数字,那么,相信每个人都会吃惊地发现,现在我们上网的时间,已经开始超过我们读书和读报时间的总和了。

  当然,有些年轻的同志可能会说,潘老师,你这个统计数字未必能说明什么问题,因为我尽管上网,可是也是在看电子书啊,难道,看电子书就不是阅读吗?我的回答是,其实大部分的人上网或许并不是为了阅读,而是为了偷菜。我们来看看有关的统计数字:上网聊天的最多,占69.7%,应该说,这个数字真的是很高了,聊天和交友,大概是我们很多人上网的一个很真实的目的了。其次是阅读新闻的,占61.2%,第三位的是查询各类信息,占了48.0%。那么,有多少人是阅读网上的电子读物和电子报刊呢?18.0%。通过这个统计数字,不难发现,现在网络的出现让我们的这个“麦当劳化”的时代变得更为肤浅,或者说,让我们这个社会变得更为简单了。

  比如,刚才我说到用手机读报,其实说老实话,说到手机读报,我都陌生。尽管有的时候开会,我看见过个别人抓住一点空闲时间在手机上看看消息、读读报纸,但说实话,我是从来没有涉足过这个行列,也就是还没有时髦到去用手机读报,但是,我们要注意,在我的前面,有多少人已经参加了呢?已经有58.7%的人。这个数字,应该说真是让我们非常非常地吃惊,因为我刚才就跟大家说了,我们现在阅读的时间在减少,我们有阅读习惯的人只占国民人口的5%,但是,上网的人却日益在增多啊。

  再进一步,上网能不能解决我们的阅读问题呢?比如说用手机来阅读,或者是通过网络来阅读。我认为是不能够的,因为这样的阅读是太不符合我们的阅读习惯了。手机阅读屏幕小,显示字数有限,只适于阅读短小的片断,我这里就不去说它了,就退一步说通过阅读期来阅读吧,现在有些人喜欢用阅读器来阅读。我也试过,女儿买了阅读器,我说我先用这个阅读器来试一试,如果好,我就也买一个,可是,结果是我觉得很不习惯。其实,我相信,如果真的是通过手机或者网络来阅读,人们也一定还是不习惯的,因此,也无疑无助于阅读的提升。

  由此,我不能不联想到我们当今世界中的一个很时尚的人物——比尔•盖茨。还在很早的时候,比尔•盖茨就发表过他的预言,他说:人类将从传统的纸上阅读转移到全新的在线阅读,为此,他还说了一句很尖刻但也让我们必须去关注的话,叫做“印刷已死”。真是残酷之极啊,试想一下,既然印刷已死,那么纸张还怎么活着呢?阅读又还怎么活着呢?所以,有些人就感叹说,现在这个时代,能静下来读一本书,已是奢侈。

  更有甚者,硕果仅存的那些阅读者又怎么样呢?我不知道我概括的是不是太尖刻了啊,我想说,现在的阅读者中,很大的一部分基本上还是为了知识的阅读,例如那些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我们可以把这种阅读叫做“教材+专业书+英语四六级考试辅导+计算机等级考试辅导”,而在这些阅读以外呢?那就几乎是一片空白了。现在的很多家长,你很难做通他的工作,他们的所谓阅读,就是非常的狭隘,在上述那些阅读之外,很多家长就会说,这是闲书。而他们的小孩如果看这样的书,他也会认为是“不务正业”。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什么样的情况呢?我们根本就还没有涉足呢。有一个统计数字说,我们中国的儿童开始有独立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时间,比起美国的儿童大概要晚了四年,而我们中国儿童的阅读量也仅仅是美国儿童的六分之一。我要呼吁一下,这是一个我们必须加以关注的数字。

  我要顺便表示一点感叹,我们中国现在的教育完全是一个非常畸形的教育,我们想过没有?全世界有哪一个民族象我们这样热切地关注教育?又有哪一个民族象我们这样教育来教育去却总是没有成果?全世界哪有我们这样的?还在母亲的肚子里就开始胎教,然后一路拼搏,直到博士毕业。看看西方的情况,你会觉得很奇怪,相对于我们,西方的青少年几乎可以说是处于一种“不教育”的状态了,一种放养的状态了,从幼稚园到高中,基本上就是在玩,到了大学本科,尤其是到了硕士和博士,才开始拼搏用功。可是非常奇怪的是,西方很多拿诺贝尔奖的大学者都是博士一毕业就拿到了。可是,我们为什么就不行呢?教育时间如此漫长。试想,如果要是在远古社会,那基本上就等于一个人的一生了啊,因为在远古社会一个人能够活二十岁就已经很不简单了,可是我们现在却很奢侈地用二十年的时间来进行一场非常残酷的教育,但是,重要的是这个但是,因为,结果是零。换言之,这也就是说,我们付出的成本很大,可是回报却很少。

  我不妨就来讲讲我们教师自己吧。现在的教师中有几个真正是属于阅读人口啊?伍尔芙说过一段话,我很喜欢:“我有时会这样想:到了最后审判时,上帝会奖赏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征服者、伟大的立法者和伟大的政治家——他们会得到上帝赏赐的桂冠,他们的名字会被刻在大理石上而永垂不朽;而我们,当我们每人手里夹着一本书走到上帝面前时,万能的上帝会看看我们,然后转过身去,耸耸肩膀对旁边的圣彼得说:‘你看,这些人不需要我的奖赏。我们这里也没有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只喜欢读书。’”可是,这样的人现在即便是在大学教师里也已经成为稀有动物,其实,我们中的大多数也只是业务阅读,阅读的也只是跟自己的业务有关的书籍,真正的阅读,为阅读的阅读,其实实际上也是没有的。所以,在五四的时候,蔡元培先生,就是我们中国的第一任教育部长,他曾经说过,我们千万别把我们的大学弄成“贩卖知识之所”,千万不要把我们的大学变成“养成资格之所”。也就是说,不要变成一个乱发文凭的地方。可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呢?在很大的层面上,偏偏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最典型的就是,我在南大每年都要带博士,可是,让我感到很尴尬的是,现在是读博士吃香,但读书人寂寞。也就是说,你拿一个博士文凭去找工作,很容易找,但是如果你这个博士如果是被我们培养成了一个真正的读书人,那他跟这个社会就格格不入了。我们中国过去有一句表扬人的话,现在听起来就象是实在骂人了,叫做“手不释卷”,现在如果这样说一个人,那可真就跟说他是个笨蛋差不多了。在很多的学生宿舍里,响彻的也不是读书声而是麻将声,或者说是玩乐声了。说一句很痛心的话,我上大学的时候是在七八十年代,那个时候在流传什么啊?男大学生的床头放的都是《围城》,女大学生的床头放的都是《简爱》,现在呢?现在男大学生的床头放的什么?不知道,现在女大学生的床头放的什么呢?也不知道,但是有一件事,我是知道的,就是放的一定不是经典读物,一定不是人类五百年前就要看的书和五百年后还要看的书。

  也因此,这几年我经常会想起一个人,这个人,如果是在其他的场合,或许我要加一些必要的注释,可是,今天不必,我看今天来的基本都是年纪比较大的中老年,我知道,你们都很熟悉一本书,这本书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然这本小说现在已经算不上经典了,但是,里面有一个人物却真的很经典,她叫冬妮娅。其实,本来在小说里是她是作为一个被批评的资产阶级“臭”小姐写的,可是,我相信大家都一定还有一个共同的历史记忆,那就是,大家都隐隐地暗恋冬妮娅。我记得,那个时候我虽然很小,但是我跟我的那些非常年少的伙伴们在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后,就都有点暗恋冬妮娅,也都觉得这个美女很可爱。

  为什么会如此?更多的东西在这里我没有必要去讲,那是一个离今天的阅读主题比较远的话题,但是有一点却是不能不提的,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冬妮娅第一次跟保尔见面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场景呢?是手拿书本啊。我记得在过去的年代里,要谈恋爱的话,第一次见面的暗号是什么呢?往往都是手里拿着一本什么什么书。(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美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7870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中国数字时代亚马逊镜像(墙内可直接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