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筋疲力尽后的平静气氛昨晚重新降临香港市中心。在数万拥护民主的抗议者瘫痪市中心一周多之后,只有几百人还留在街上。但是,尽管人群已经大量散去,带头抗议的许多学生的成就感并未减弱。

“这个运动正在掀开香港历史的新篇章,”带头抗议的两个学生团体之一“学民思潮”(Scholarism)的成员周庭(Agnes Chow)女士表示。“许多香港人(现在)接受了公民抗命方式的使用。”

香港的抗议运动“占领中环”(Occupy Central,简称“占中”)是针对中国中央政府决定的香港行政长官普选方案而发起的。抗议者对中央方案中的“一人一票”没有意见,但对于候选人将由一个多数成员亲北京的委员会遴选产生而感到愤怒。

周女士表示,他们并未说服中央让步,并且对香港政府、对现任行政长官梁振英(CY Leung)拒绝辞职仍感到“非常不满”。但同学们对于自己得到的市民支持“非常高兴”,她认为,今后香港政府将面对强大舆论压力,要求其提高问责程度。

“占中”的多数领导人从不相信他们能够改变中央政府的想法。但他们希望向中国共产党发出一个强有力的信息,并敦促香港政府举行名副其实的公众咨询。

在梁振英同意对话后,香港专上学生联会(Hong Kong Federation of Students,简称“学联”)准备与香港政府展开对话,周女士称其为“部分的成功”。她说:“(香港政府)如果仍然对市民的意见采取这种不尊重的态度,就将承担相当大的政治责任。”

香港科技大学(HKUST)中国专家崔大伟(David Zweig)相信,学生们“展现了抵制北京方面收紧控制的能力”。他形容他们的成就是香港市民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第三轮”角力。

他说,第一轮发生在2003年,当时几十万人走上街头游行,反对首届行政长官董建华(Tung Chee-hwa)推出的政策;最终市民的不满导致董建华辞职。第二轮发生在2012年,“学民思潮”召集人、当时年仅15岁的黄之锋(Joshua Wong)领导了一场群众运动,迫使梁振英搁置推出“爱国主义”教育的计划。批评者称,这种教育等同于中国官方的宣传。

“他们发出这样一个信息:北京需要考虑很多问题……这些人会长期抗争下去,”崔大伟表示。

在罢课两个多星期后,最大的示威者人群——学生中的许多人昨日恢复正常生活。香港大学校长马斐森(Peter Mathieson)表示,校园里“有一种局面或多或少恢复了正常的感觉”。但他补充说:“我认为他们实现了他们的目标。他们将要就宪政改革同政府展开对话。”

马斐森曾在上周的一个关键时刻恳求学生们不要冲击政府大楼。他表示,避免暴力对抗的事实意味着,抗议者将得以继续长期抗争,而不会失去市民的支持。

在剩余的抗议者中,34岁的剧作家钟燕诗(Harriet Chung)在阅读一本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演讲集。她表示,即便中国没有改变政策,但这场“雨伞革命”(抗议最激烈的时候,抗议者打开雨伞以挡开催泪弹,由此得名)让人们提高了认识。“现在有这么多的辩论,人们对于自由和公民权利更清楚了,”她表示。

但是,随着这个特别行政区街头的人群逐渐散去,一部分人感到沮丧。港大学生汤姆•黄(Tom Wong)对这么多人放弃嘉年华式的抗议活动感到不快。“人们感到失望,”他说。“人少了,你的谈判筹码就少了。”

Amie Tsang补充报道

译者/何黎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