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049

这两天习大大出席了中央军委在北京举办的慰问驻京部队老干部迎新春文艺演出,并向在场的军队老同志和全军离退休老干部,致以新春的祝福。 虽然某位干部的缺席让部分人觉得有些小小的异样,但无论如何,习大大的出席,对老干部们而言都是一种极大的荣幸呀!

地铁上都有广播啦,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主动抵制乞讨……诶说多了不好意思,总之敬老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传统。咋整君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领导人这个特殊群体,是如何慰问老同志这个更特殊群体的吧!

何为老同志?

不是每一种同志都能成为老同志。在我国的政治语境中老同志或老干部这个词出现较晚,而且有严格的界定,并非所有年纪大的干部都有资格称为“老同志”。

“老干部”一词最早出现于1982年,在中央下发的《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明确指出“建国以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四个时期中,即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参加革命的老干部,至今健在的还有二百五十万人。” “其中已经离休退休的只是少部分人,大部分人还留在工作岗位上。”对于这部分干部,“决定”规定在其退休后“基本政治待遇不变,生活待遇还要略为从优”。在当时,这部分“老干部”也被亲切地称为“老同志”。

从“决定”中不难看出,“老同志”必须符合两个条件:首先,“建国前”参加革命,其次,享有离休待遇。只有符合这两个条件,才能称为“老干部”或“老同志”,享受“基本政治待遇不变,生活待遇还要略为从优”的待遇。

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颁发的年代,几乎所有离休干部都在建国前参加革命,所以都有资格称为“老干部”。但是,“离休干部”本身并不等于“老干部”。“老干部”只是“离休干部”特定时期的一部分群体。那位没有和习大大一起出席的同志,从简历上看,是42年生人,61年才入伍,虽然享有离休干部待遇,但并不属于“老同志”的一员。所以,出席与否,对习大大慰问老干部都是没有影响滴~

162050

 

古代的“老同志们”

中国古代并无“老同志”的概念,自然也就无所谓“皇帝慰问老同志”这样高大上的举动。但是,中国古代的官员有比较完善的退休制度,在不同的朝代,一部分的退休官员,在地位和待遇上很接近今日中国的“老同志”。

古代官员退休有个很文雅的说法,叫“致仕”,出自《礼记.曲礼》“大夫七十而致仕。”从汉代开始,唐、宋、元等朝代在大体上实行七十而致仕的规定,到了明清两朝则规定“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这个规定始于明太祖朱元璋,尽管后来到成祖朱棣时代在官方的文件中恢复了“七十致仕”的古制,但大体上,明清两朝的官员,都在六十岁左右致仕。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代,军官的退休年龄要早于文官:“参将54(三品,大致上类似于今日的师级),游击51(从三品 ,大致相当于团级),都司守备48,千总、把总45。”提督之类的高级武官,则和文官一样,六十左右致仕。军衔越高退伍越晚,和今天很相似。

不过,六十致仕的“红线”,只限于中低级官员——实际上这个“红线”也不严格,低级官员可以提前退休。如唐朝规定“老病不堪厘务者,与致仕”,意即若身染疾病或者受伤者,虽未到退休年龄也可以退休请俸;明朝亦有规定,老疾不能任事者,或软弱无效能的官吏,可随时勒令退休。此外,官吏“告老”、“告病”辞去官职,提前退休也是允许的。

那些“红线”之上的高级官员,可以六十、七十不退,甚至可以干到终生,实现古代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还有的则可以在高龄致仕后,享受各种特别待遇。这两部分人,大致都可以类比于今天的“老同志”。

古代“老同志”们的待遇

历代“老同志”们的待遇,并不相同。大致上,汉代的“老同志”待遇最差,两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员(相当于今日的省部级干部),退休后只能领取原有薪水的三分之一,极少数人在皇帝的特许下可以保留原俸的一半甚至以上。这样慢待老同志,自然要引起不满。所以两汉士大夫致仕后,最乐意做的事情就是批评朝政。为了保障老同志们的生活待遇,汉代皇帝在老同志们退休之际,一般都会有一些例行的赏赐,如土地、黄金、房屋、车马等等,同时由政府出资,负责老同志们的医疗保健和日常支出。

这样一来,表面上看老同志们的待遇下降了,但实际上国家的开支并没有更少。所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对这一制度进行的改革,“老同志们”致仕后,多保留原薪,给个“顾问”之类的闲职养起来。到了唐代,则进一步提高了老干部的待遇。表面上,官员致仕后保留原俸的一半,但勋贵后裔,及高级官员致仕,皇帝通常允许其保留全俸。此外,高级官员也就是“老同志”们在致仕时,要由朝廷出资,对致仕官员举行欢送仪式,敲锣打鼓,送归老家,与现在发一个“光荣退休”的证书或镜框,虽然形式不同,但意思一样的。此外,“老同志”们致仕后,仍可以在朝廷行走,参与诸多国家大事,自然也就少不了捞好处的机会。

到了宋代,“老同志”们的待遇到达顶峰。自神宗以后准许官员带职致仕,并对退休官员给予种种礼遇和优待,比如致仕者可以加一级,在致仕后依然可以参与加官进爵,只是不管实事。老同志们的子女,可以选择一人赐予官爵,称为“恩荫”。此外, 致仕时,朝廷还要按惯例给予一定的赏赐,如果老同志们有什么特殊要求,还可以上“陈乞”提出要求,皇帝一般也会按需赐予。回乡的老同志,依然对本地政治大事有很大的发言权。这一系列的英明决策,赢得了老同志们的一致拥护。在老同志们的积极拥护之下,宋代的文治武功……那个啥,咱们说点别的。

明清两代,致仕官员的待遇有所降低。明清两朝官员的俸禄普遍很低,所以退休后官员收入极少。但是,一方面,朝廷放松了对高级官员致仕的年龄限制,许多官员可以一干到死,另一方面,官方并不禁止贪污行为——虽然明清两朝都不止一次掀起过“反腐风暴”,比如朱元璋时期的反腐——所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老同志们可以在在职的时候为自己安排好退休后的生活,自然不需国家来操心。

此外,历代还有一种制度,叫做“朝朔望”,就是已经退休的老同志,可以在固定的时间面见皇帝,共同讨论朝廷大事。典型的例子就是唐代名将尉迟恭,50余岁便请求致仕。唐太宗挽留不住,赐予“朝朔望”的礼遇。

老同志的能量也不小!

古代致仕的老同志们,依然是一股很强大的政治力量,对于朝廷大事有很大的发言权,有时候还会得到起用。比如唐代曾经致仕的卫国公李靖,有战争需要,依然被起用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

老同志们由于已经退休,身在事外,所以老同志们的建议,通常很得皇帝的重视。比如辽兴宗耶律宗真曾以宋朝国书失礼为借口,欲大举攻宋,临行前到退休老臣张俭府中征询意见,张俭力陈出兵之弊,使辽兴宗收回成命,因而避免了一次大规模战争。清康熙朝大学生熊赐履,致仕后依然“留京备顾问”,可见对老同志们意见的重视。

但是,也有许多老同志就不那么幸运。这种不幸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不想致仕被强令致仕,另一种则是想致仕而不得。

前者的典型,便是唐末著名的太监杨复恭。此人曾经册立唐孝宗和唐昭宗,专典禁兵,属于皇帝面前说一不二的“老同志”。但唐昭宗对这位老同志居然不够重视,解除其兵权,令其外出监军。老同志一气之下,请求致仕,唐昭宗居然恩准。结果自然引起老同志的不满,派手下暗杀使者,拒不奉召,外出投奔侄子兴元节度使杨守亮,结果“搞出了大新闻”,被逮捕处死。

类似的例子还有明代的高拱。此人祖籍山西,原本在首辅徐阶的推荐下拜文渊阁大学士,但上位之后居然与老上级闹不和,被徐阶安排强令致仕。张居正任首辅后,上奏起用高拱,高拱却又与张居正不和,最终在张居正及其盟友冯保的联合攻击下再度致仕,老死乡里。前面提到过,明代官员俸禄很低,致仕后及时拿全俸也收入不高。高拱为官以清正自诩,对其致仕,带有很强的惩罚性质。

162051

还有一类老同志则比较尴尬,就是不想干了想辞职,却不被皇帝允许。最典型的就是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从70岁开始申请退休,但始终不被批准,在“知太史院事”的位置上一直干到86岁去世。还有汉代的张禹,曾是汉成帝刘骜作太子时的老师,也是不折不扣的老同志,老年多次申请致仕,都不被批准。汉成帝甚至“遣人送药,强留之”。可见想退休而不能的滋味,也不那么好受。

由此可见,老同志真心不简单呢,历朝历代的国家领导人都得重视老同志哦!

相关阅读:1,邓力群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100岁

2,侨报|习近平慰问军队老干部迎新 郭伯雄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