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ncn-20150318000315257-0318_05411_001_01p

中國兩會期間,正當一些代表委員因其各種不履職行為遭到指責和嘲諷之際,官媒網站趕緊拋出張維為先生的「高論」來救駕。這位被不少大陸網友譏為「海外高級五毛」的張先生語不驚人死不休,他說:如果比較中美兩國的民主制度,我可以說,在程序民主上,雙方都有很大的改進餘地,但在實質民主方面,中國做的更好,好很多。

且看他的理由:我曾跟美國學者討論過這個問題,他說你們人民代表的選舉不民主,我們這個選舉才叫民主。我說我們人民代表的選舉確實可以改進,但是你美國國會代表選舉,肯定存在太多的問題,美國現在選舉的參選率為55%左右,當選率為52%左右,也就是說,100個選民中,只有55人參加選舉,你得了55票中的52%的票,也就是20多票,這也能叫民主?從中國人的角度看,這是笑話。

以參選率(參加投票的選民佔選民總數的比例)為55%來指責、甚至否定美國的民主,這實在是無知者的論調。張維為先生自詡「過去20來年,我走訪了100多個國家」,但僅就他對美國民主的評點,我只有將他與那些周游列國卻只是「到此一游」的觀光者劃等號了。這些觀光者看到的都是浮淺表面,根本沒有也不可能深入他國的體制核心。

張維為先生以參選率來衡量民主質量,本身就是偏頗的。通常而言,新興民主國家的民眾參政意識比較強,參選率、投票率也相對較高。這個道理不難理解。好比壓抑太久的閥門,開啟時會噴射出大量水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噴水量會降到一個恆量。因此在比較成熟的民主國家,參選率、投票率不高是一個正常現象。選民患上「政治冷感症」的背後,是各種機制都已完善,選誰當總統似乎差別不大。尤其是碰到候選人都比較中庸的時候,選民參加選舉並投票的意願更會變低。但是遇到有魅力的候選人時,參選率和投票率又會一下子拉升上去。例如2008年奧巴馬參選美國總統,引發黑人參政熱,投票率比2004年翻了一番。

研究選舉投票的專家們總結發現,「投票率偏低」並非完全意味著選民的反對情緒,有時「對執政黨和政府感到滿意」也會導致「投票率偏低」。大家覺得沒必要換人時,自然也就不想去投票了。

關於「投票率偏低」的多方面原因,張維為先生肯定是不清楚的,儘管他在歐洲旅居多年,且到訪過100多個國家。在他的心目中,高投票率和高質量民主是劃等號的。難怪他如此自信,因為中國、朝鮮和古巴等國的投票率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啊!

如果說張維為先生不了解程序民主的要義,那麼對於實質民主他更是在「胡說八道」了:過去十年裡,中國的人大密集討論過三農問題,義務教育問題,醫療改革問題,養老問題,環境問題等等,這都是民眾真正關心的問題,然後提出各種對策,這就叫實質民主,美國能做到嗎?

首先,張維為先生所說的這些問題之所以成為「問題」,成為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正體現了中國「實質民主」的不足,而這也正是因為程序民主不夠完善的緣故。因為沒有民主機制的保護,農民、工人、婦女兒童的正當權益被侵害,山川河流土壤大氣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即以環境問題為例,近兩年來肆虐全國的霧霾,就是政府發展經濟縱容污染企業的結果。因為缺乏民主機制、無法對權力形成有力制約,民眾只能眼睜睜看著災難的到來。

其次,即便是這些迫在眉睫的「問題」,也只能在每年一次、為期十天的兩會上才得以被重視被討論,而不像美國等西方民主國家,其議員每天都可以聽取和反映選民的心聲,隨時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更關鍵的是,有些問題連續十年出現在中國人大會上,依然無解,且進一步惡化。

張維為先生還有不少「奇談怪論」,例如「台灣馬英九的工作能力還不如上海的一個區委書記」、「中國今天最高執政團隊的經歷、素質、能力明顯高於西方普選產生的政治人物」等等。我倒不妨就他的話風,草擬一條經得起事實檢驗的論斷:就官員的腐敗程度和廣度而言,中國明顯高於西方民主國家。

不過對於這些污點,張維為先生從來視而不見,或者是認為「瑕不掩瑜」。作為當了多年「外賓」、最近又回到祖國懷抱的「愛國學者」,他寫的書裡全是亮點,連續推出《中國觸動》、《中國震撼》和《中國超越》(他自詡為「中國三部曲」),為中國全方位超越美國搖旗吶喊。

這樣的使勁讚美,在我等國人看來,只有不了解中國國情的「外賓」和肩負任務的「御用學者」才會幹的事情。那麼張維為屬於哪一種呢?他去國外之前一直待在中國,因此不能算是不了解中國國情的「外賓」,而他現在回到國內兼任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以及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所長。如此看來,大概可以稱之為「海龜御用學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