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超级水稻为何在安徽绝收

蚌埠市五河县一位农民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其他品种去年也出现减产,但没有“两优0293”这么严重,当地农民每家田地在几亩到数十亩不等,靠种田为生的老百姓如今欲哭无泪。

作者︰张志伟   来源︰第一财经网

“超级稻”却出现减产绝收,这让农业大省安徽的农民着急上火。

“2008年引进来的品种,当年表现除了优越的抗倒性,亩产比其他品种多100斤;2012年是个丰收年,亩产达到1200斤;但2013年开始出现部分减产,2014年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4月10日,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农民王显锋(化名)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介绍“两优0293”品种水稻在当地这几年的种植情况,该品种的种子则来自于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隆平高科”;000998.SZ)。“两优0293”正是1996年启动的“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的成果之一。

对此,本报记者致电隆平高科进一步求证,公司水稻部负责人回应称:“‘两优0293’2006年通过国家审定,前后试验试种至少四年,如今随着大把新品种推出,也在逐步淘汰这个老品种。”

“该品种一直受到当地老百姓的喜欢,去年安徽气候异常,因稻瘟病减产的品种并非只有‘两优0293’。”上述负责人称。

“超级稻”不超级了

“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农民一般称之为“水稻的癌症”。

该病害在世界各稻区均有发生,可引起大幅度减产,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

根据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下发的文件,“两优0293”品种2014年在安徽省销售91433.5公斤,总种植面积18万亩,其中蚌埠市销售11340公斤,种植2万多亩。2014年8月以来,安徽省天气持续阴雨、寡照,气温低于常年同期,“两优0293”水稻品种稻瘟病特别严重,造成大面积减产,部分田块绝收。仅蚌埠市种植的2万多亩就减产或绝收1万亩左右。

王显锋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其他品种去年也出现减产,但没有“两优0293”这么严重,当地农民每家田地在几亩到数十亩不等,靠种田为生的老百姓如今欲哭无泪。

除了天气因素外,当地农民还怀疑种子质量是否可靠,并认为隆平高科方面存在虚假宣传。据《南方周末》报道,在“两优0293”外包装袋上明确标注“抗性:稻瘟病平均5.6级”,这在稻瘟病抗性分级标准中意味着,发病率不到25%。撕开包装袋,混杂在种子中的,还有一张白色纸片。在抗性5.6级之后,多了四个字:“最高9级”。这意味着,发病率超过50%,甚至达到100%。

“级别越高,抗性越差。”当地农民认为,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为就有虚假宣传的倾向。而上述隆平高科水稻部负责人认为,示范加推广长达8~9年的老品种,当地应该清楚稻种的抗性。

在补偿问题上,企业、当地部门和种植农户之间仍存在分歧。

王显锋告诉本报记者,农业保险每亩赔偿120元,自己人工不算,种子、农药、化肥、插秧费和收割费加起来,一开始农民希望企业补偿800元/亩就算了,后来经过政府部门协商,最终定在500元/亩。“原计划4月8日转账划款,但隆平高科又变卦了。”

“国家审定的品种,买了种子后种得不好,减产绝收后来找企业,赔得起吗?”上述隆平高科负责人称,企业也只能尽力所能及的。

东方艾格农业资深分析师马文峰对此分析称,如果减产绝收严重,800元/亩的赔偿额都嫌少。“一个种子品种在某个地区出现问题,种子主管部门在审核上是否有责任?”在他看来,责任并非只有企业。

本报记者就此采访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但工作人员支支吾吾,并没有就此做出实质性的回应。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官网转载当地媒体的一篇报道称,“农作物种子的销售是一种市场行为,农民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作为管理部门,也已经提示广大农户对一些存在重大隐患和生产风险的种子品种,应谨慎购买,考虑到‘两优0293’水稻品种去年所造成的损失,因此也包含在内。”

“今后新品推广更慎重”

1996年,农业部启动了“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由袁隆平牵总头,国内数十家科研机构联合协作,旨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2004年,包括“两优0293”在内的超级稻二期品种实验成功,超级稻亩产突破800公斤大关。

本报记者查阅农业部第706号公告得知,“两优0293”杂交水稻品种2006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稻2006045”,区试代号为“P88S/0293”。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0.43公斤,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 561.92公斤。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6.1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03%。

农业部给出的审定意见是:“两优0293”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中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隆平高科方面向本报记者介绍,除了安徽,“两优0293”稻种在湖北和江苏也有推广,“以往个别地区也有类似安徽情况,但不是很严重。”上述公司负责人坦言,这个事情给隆平高科提个醒,今后在品种推广上要更加慎重。

根据公开报道,2007年湖北种植的“两优0293”因不耐高温,结实率仅为30%;2008年安徽芜湖种植“两优0293”,发生大面积白枯叶病;2012年,江苏境内600亩“两优0293”感染稻瘟病。

隆平高科方面认为,水稻种植除了受到天气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预防措施是否到位也很关键。不过,在参与此次鉴定的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实验中心主任丁克坚看来,因为该品种稻瘟病抗性“最高9级”,即使政府部门和种子公司售后提醒到位,也来不及预防。

事实上,在隆平高科2013年年报中,公司就对种子品种所面临的风险做了提示:种子生产对自然条件的敏感度较高,若在制种关键时期出现异常天气,将直接影响种子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隆平高科还指出新品种研发和推广方面的风险:“新品种研发耗时较长,成本较高,且是否能够培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品种存在不确定性,新品种研发和推广也因此存在一定的风险。”

据统计,2013年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的有效总供给量约为4.2亿公斤,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约为2.6亿亩,外加出口需求,2013年杂交水稻种子总需求量约为2.95亿公斤,总库存量较往年大幅上升。

根据隆平高科日前公布的业绩快报,2014年公司总营收18.15亿元,同比下降3.6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63亿元,同比增长95.03%。综合毛利率同比提高3.75个百分点至37.78%。受到上述负面消息影响,隆平高科已经连跌两日,10日早盘低开6%,截至收盘报22.61元/股,跌幅为1.61%。

截至2013年12月31日,湖南新大新股份有限公司持有隆平高科17.24%股份,为第一大股东,属于境内非国有法人,公司法定代表人为伍跃时,2004年至今任隆平高科董事长。隆平高科第二大股东为国有法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持股8.04%,袁隆平为该中心的发起人股东和法定代表人。

——————————————————————

减产绝收,错不在超级稻

半年前发生在安徽的万亩超级稻减产绝收事件,引发了舆论对超级稻的强烈关注。不过,据《财经》记者了解,此次事件中,当地稻瘟病流行是诱因,减产绝收跟农民管理不善直接相关。

作者︰贺涛  来源︰财经杂志

半年前发生在安徽的万亩超级稻减产绝收事件,引发了舆论对超级稻的强烈关注。2014年10月,安徽部分地区发生了水稻减产甚至绝收,受灾面积超过万亩,涉事的稻种为超级稻“两优0293”,来自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隆平高科)。

事发后,安徽省农业委员会下属的种子管理总站向农业部上书,希望“两优0293”的种植区域中不再包含该省。由此,舆论开始延伸至对超级稻的质疑。

不过,据《财经》记者了解,此次事件中,当地稻瘟病流行是诱因,但即使稻瘟病来袭,“如果在各个环节加强病虫害防治是没有问题的”。广西玉林农技推广站副站长罗学夫告诉《财经》记者,广西是稻瘟病高发区,根据经验,减产绝收跟农民管理不善直接相关。

“稻瘟病”是水稻的“癌症”,多发于水稻抽穗后,穗颈枯干,阻断营养输送,若不及时喷药、便大片枯干。在我国南北稻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稻瘟病发生。赶上流行年份,重病地区普遍减产10%-20%,重则达到40%-50%,局部田块甚至颗粒无收。

“两优 0293”品种确实扛不住稻瘟病。该品种最大的优点是抗倒,但“中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安徽并非稻瘟病高发区,因此被列为“两优 0293”的适宜种植区域。同样是适宜种植区域的江苏,在2012 年也曾因稻瘟病出现大面积绝收。

实际上,由于生物的适应性,一个杂交品种的优势一般只能保持数年至数十年,因此,市场上的杂交水稻品种需要不断更新。隆平高科生产的“两优 0293”水稻,2006年通过国审,已在安徽种植长达8年。而通常一个新品种也就流行两三年,如果流行10年算是很好的品种。目前,我国超级稻百亩片攻关已完成第四期1000公斤目标,超级稻品种更新也已进入“第四代”,“两优 0293”是超级稻第二期攻关培育的老品种。

“两优 0293”并非唯一出现减产的品种。根据《农资导报》的报道,2014年不止在安徽,湖北、河南、江苏等多地因气候问题,很多水稻品种都出现减产情况。

此外,“两优 0293”单品种的因素,并不能代表所有超级稻品种种群,被推演至对整个超级稻的质疑,更是无稽之谈。不过,反思超级稻“重产量不重质量”的呼吁,有一定道理,就是超级稻研发的方向确实过于看重高产,而没有对稳产和抗逆等指标给予足够重视。

“超级稻”概念由国际水稻研究所提出,该所育种家从1989年开始选育超高产新株型水稻,其主要特征是少分孽、大穗、叶挺色深和茎秆粗壮抗倒。可以说,从概念形成之初,超级稻就是奔着超高产去的。1994年,国际水稻研究所育成首例“超级稻”,其产量在热带旱季小区试种可达833公斤/亩。但是,这种超级稻也表现出结实率低、充实度差和抗病虫性弱等弊端。

尽管如此,这一惊人的产量激发了中国发展水稻超高产育种的雄心。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开始为期10年的“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此后,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团队不断刷新水稻超高产育种产量。2014年10月,“Y两优900”超级稻在湖南怀化创下了平均亩产1026.7公斤的纪录。

从农业科学角度看,这一纪录很难大面积推广复制。超级稻的超高产数字背后,是科研人员将优良的品种栽种到优良的田块中,结合科学方法耕作管理,缺一不可。新育出的超级稻品种会在试验示范田表现出很高的产量,但大面积种植水平上增产效果就会缩水。不过,这并不影响超级稻对中国粮食增产的重要意义,按照单产论,2013年我国实际水稻平均亩产量达447.8公斤,超级稻功不可没的。

同样应该看到,杂交水稻产量的增长势头大为减缓。杂交水稻的平均亩产,从1976年到1988年,12年间增长了127公斤。但随后的20多年里,只增长了110公斤左右,至今平均亩产550公斤。

显然,单纯提高水稻产量的研发,其成本效益在不断减低。北京金冠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万向元对《财经》记者分析,“不应简单的追求绝对的高产,而是要在高产的情况下追求相对的稳产。”跨国种业公司在这方面很精明,就是重视增强种子的抗逆性,让种子可以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长,例如抗干旱、抗病虫害、适应性广等。

在国家的品种审定中,抗性也只是在近几年才被重视,之前只重视产量。今后,一个优势品种,必须以适宜的抗逆性和广适性为前提,并且能够在不同年景的气候环境变化下和不同地理环境中表现出稳产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