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筆者於出席了2015年7月5日重寫我城:評論的十二種未來式的首兩節AND 和OR,聽到各位講者如何詮釋評論後的一些想法)

有人批評指互聯網的世代是一個眾聲喧嘩的世代,對大是大非的意見,我們被鼓勵要發聲,要表達自己的意見,小至今日食乜餸,也免不了想爭奪世人一瞬間的注意力。只不過,這是一個新媒介如何,及應該如何被運用的問題,公眾意見的質素或數量無疑都向著一個看起來更壞的方向前進,但背後所代表的卻是多元性的蓬勃發展。

如區家麟所言,資訊泛濫無可避免的導致我們失去從前應有的注意力。以往,我們可以對所有手上的資訊仔細閱讀,然後再深入思考事件與事件之間的關係和背後的意義,畢竟在下一期的報章雜誌出現之前,可供選擇的資訊極其有限,漫長的等待供應了思考所必需的餘暇。只是,互聯網的出現顛覆了這種傳統概念,只要有一個能引起興趣的題目,你可以不停追縱該事件的最新發展,而不必跟從媒體的時間表,亦無需擔心所希望涉獵的題目會被摒棄在編輯門口之外。

更重要的是,網絡平台提供了無限的空間讓每個人都有其表達意見的機會。這和資訊內容的充斥是一體兩面,個人製作的內容豐富了網上世界,既是一種聲音的放大,同時亦是資訊的傳播,供應其他人所能夠享用的素材。當中,最容易被轉換成語言並分享的自然是個人意見和感受,而當這種個人表達被注入了公共性,就開始和傳統的評論變得相似因而被逐漸混淆。

故此,就出現了眾聲喧嘩的現象,當聲音佈滿了四周,結果是每個人都要呼喊得聲嘶力竭才能得到別人的注意。鄧小樺的分析說得精妙,現在的評論越趨偏激的原因並不在於這個世代的人不再使用理性作為思考的根據,而是有限的需求催生了嘩眾取寵的手法。當然,若然產出評論的人數增加了,平均質素下降可以說是必然會發生的後果。

只是在對此現象作出批評的同時,不能忽視了其對建立一個民主社會所能夠作出的貢獻。狹義的民主可能是作出選舉制度的改變即可達成,但這卻也是一眾反對進行民主制度化的權貴人士所持的理由,印度,泰國,南非等地經常被作為例子以顯示民主制度的不足。仔細看看,卻不難發現除了一個大部分國民皆可參與的選舉制度外,它們往往欠缺了其他實現民主的必要特徵,如廉潔和法治等。其中最重要的則是權力的分散與制衡,而公眾評論則在這裏扮演了一個極其決定性的角色。

(待續)

Facebook Page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请在这里下载FreeBrowser,将它的APK文件下载到本地然后传到手机中安装,即可翻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