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面

导言:近日一篇名为《香港穷人比内地穷人惨10倍》的文章在朋友圈中疯传,其主旨不言自明;然而“香港穷人比内地穷人惨”只不过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象。

六十秒读懂专题:香港的贫困线为“相对贫困”,香港的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与大陆不可同日而语。而且香港政府会综援计划为低收入人群提供援助金,还会与机构合作向其提供食物与交通津贴。此外,通过公屋与居屋,香港政府解决了近一半人口的居住问题。总而言之,在香港,穷人所享受到的福利要多得多。

《香港穷人比内地穷人穷10倍》讲的主要是香港电台旨在探讨香港贫富悬殊问题的《穷富翁大作战》节目,此后香港政府推出了多达十项的利民纾困政策,让88.6%的住房条件恶劣居民受益
田北辰所参加的《穷富翁大作战》是由香港电台公共事务组制作,是一个探讨香港结构性贫穷及贫富悬殊问题的真人秀节目。由多位来自较富裕家庭、拥有高学历或成功经验的香港人,在节目中体验香港基层人士的日常生活。参加者将与基层人士同住多日,或尝试露宿街头,并亲身参与低收入或厌恶性工作如倒垃圾等,以体验基层人士生活。
这一节目播出正值香港贫富矛盾激化之时。香港政府也不断推出各种措施,保障低收入者权益。包括额外综援、电费减免、退税等在内,类似的“利民纾困政策”多达十项,覆盖了88.6%的住房条件恶劣居民。
对于贫困线的划定,一般发达国家用相对标准,发展中国家用绝对标准。中国内地采取的是年收入人民币2300元的绝对贫困标准,而香港则是低于居民收入中位数50%即为贫困
世界银行曾经提出“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两种贫困线划定标准。绝对贫困线是衡量家庭为满足其基本需求而应该能够仰仗的资源的固定标准,换言之,如居民未能应付“基本生活开支”便属于贫穷。世界银行据此划定了两条贫困线:每人每日收入不足2美元的为贫困,不足1.25美元则为极端贫困。
除了绝对贫困线外,还有所谓的“相对贫困线”。世界银行对其的看法是:收入少于社会平均值三分之一的,即可视为相对贫困。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划定国内贫困人口时多采用绝对标准,而发达国家多采用相对标准。中国大陆所采取的是绝对贫困线:2011年11月29日,中国宣布大幅上调国家扶贫标准线,从2010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人民币1274元升至2300元。而2013年9月28日,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了首条官方贫困线。香港规定,收入低于香港居民收入中位数50%的,即为贫困——这无疑是一条相对贫困线。
在香港,贫困线为月收入人民币2954元以下,中国内地年收入2300元的贫困标准比不上香港一个月;2015年上半年中国人均可支配的月收入为人民币1822元,约为香港的贫困线的二分之一
以此香港的标准衡量,一人家庭月收入低于3600港元(约合人民币2954元),即符合贫困标准。据香港政府统计处数据,截至2013年年中,香港人口为718万人,扣除政府现金福利补贴后,符合定义的贫困人口为101.8万,占整体人口19.6%。但单纯说“香港有近两成贫困人口”是有危言耸听之嫌的。首先,香港政府对于低收入人群有各种房屋补贴措施,而一旦把公共房屋补贴折算成现金补助,贫困人口将大幅降低至67.4万人;其次,中国大陆年收入2300元的贫困标准尚比不上香港一个月。而月收入人民币2954元在大陆究竟是什么水平?据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发布的数据,2015年上半年中国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人民币10931元,即每月1822元,被香港的贫困线甩在了后面。
而且,中国的贫困线是远低于世界银行所制定的标准的。2008年,北京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如果按照世界银行所制定的1.25美元的极端贫困标准,中国大约有一两亿人属于绝对贫困;而如果按照2美元的标准,中国估计有4到5亿人,甚至更多仍然是处于贫困中。
在香港,穷人还能通过“综援”获得援助,60岁以上且需要经常护理的老年人每月能拿到5450港元,如果家里有老人,还可以领每年2000到4000港元的补助金
香港对于低收入人群有各种各样的福利政策,最重要的就是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综援)了。该计划旨在向有需要的个人及家庭提供经济援助,使其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以应付生活上的基本需要。按照香港社会福利署《综合社会保障援助指引》,凡是取得香港居民身份不少于一年,且在香港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与家庭均可提出申请。如果申请人的收入以及名下资产符合标准,即可领取援助金。
以单身人士为例,如果一个健全成人,其所拥有资产(包括在香港、澳门、内地或海外所拥有的土地、物业、现金、存款等)不超过28000港元(约合人民币22979元),儿童、长者、残疾或经医生证明为健康欠佳人士所拥有资产不超过43500港元(约合人民币35699元)即符合资格。综援分为标准金额、补助金和特别津贴三类。为了防范懒汉,标准金因申请人年龄与健康而异:一个60岁以下的健全成年人每月可领取2255港元,一个健全儿童每月能拿到2710港元,而60岁以上且需要经常护理的老年人每月则能拿到5450港元。对于15到59岁,身体健全的综援申请人,政府还有“自力更生支援计划”,在现金援助外协助其寻找工作。
综援中补助金一项主要是针对老弱病残以及单亲家庭等。例如,有年老、残疾或经医生证明为健康欠佳成员的受助家庭,如连续领取援助金达 12个月或以上,可按家庭中这类合资格成员的人数,获发每年一次的长期个案补助金,作为更换家居用品及耐用品之用。如有一名,每年可以多拿2000港元,两名以上每年则可以多拿4010港元。
除了综援外,2011年香港政府出资并向富商筹募100亿港元成立关爱基金,为穷人提供医疗、教育等方面支持,仅2013年,关爱基金就预留约9100万港元为居住条件恶劣且没有领取过综援的居民提供“一次过”津贴
2009年香港电视台开始制作的穷富翁大作战,让城中担任公职的富豪体验底层生活,也让公众面对贫富悬殊问题。此后香港2011年筹划成立关爱基金。该基金由政府出资50亿港元,同时向商界筹募50亿港元,目的在于为低收入人群提供综援等政策不能提供的多方面支持。
关爱基金自成立以来,已经推出了30个援助项目。就医疗、教育、民政、福利等范畴,为弱势群体提供支援。2013年,关爱基金为居住条件恶劣且没有领取过综援的居民提供“一次过”津贴,关爱基金预留了约9,100万港元推行此项目。只要个人月收入不高于8740港元,房屋月租金不超过4370港元,即可按照一人住户3,000港元,二人住户6,000元,三人或以上住户为8,000港元领取该津贴,据基金会统计,该津贴约使近30000人受惠。而对于年长租房者,基金会于同年也设立了“为租住私人楼宇长者提供津贴”项目,津贴金额分别为独居长者每人4000港元,二人长者每户8000港元,而三人或以上长者户则为12000港元。基金预留了约5000万港元推行项目,估计约有11900名年长者受惠。
香港穷人子女在公立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几乎可以一分钱不花,综援对于低收入群体还有最高每年6155港元的就学津贴
在教育方面,香港自2007年开始实行小学至高中十二年义务教育制。2015年2月,香港教育局就十五年免费教育向立法会提交文件,如果得到通过,幼稚园阶段也将纳入香港义务教育体系中。与大陆类似,公立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费,但据人民日报称,每年仍需要缴纳约港币1000元左右的书本费、冷气费等其他费用。对此,综援在“就学开支”一项中有专门的津贴。其规定,就读高中或以下程度的学生,可根据其就学阶段获发定额津贴,以应付与就学有关的选定项目开支(即课本、文具、校服、杂项及一笔过小额开支)。每名学生每学年可获得最高津贴额因阶段而异:幼稚园为3425港元,小学为4625港元,初中为6155港元,高中5450港元。而且该项目还特别规定,如果“实际开支超逾定额津贴金额,会考虑发放额外津贴,以应付实际开支”。所以,如果低收入人群子女在公立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几乎可以做到分文不花。
香港穷人看病住公立医院每天收费100港元,膳食手术药物费用全包,如果付不起,综援还可以减免,甚至低收入者配眼镜都有500港元补贴
香港特区政府在医疗保障方面的基本理念是:不会有市民因经济原因而得不到适当的医疗照顾,故而香港政府每年投入公共卫生服务的资源相当庞大。以2012年为例,政府公共卫生开支达390亿港元,2013年度的开支超过400亿港元,占政府财政预算近两成。因此,香港市民去公立医院和诊所看病只需支付少许费用。公立医院和诊所的收费标是,普通病房每日收费港币 68港元(2002年11月29日上调为100港元) 一切膳食、住院、化验、药物及手术费用均包括在内。公立普通科门诊诊所每次诊症收费港币37元 ,专科诊所每次诊症收费港币 44 元。即便病人因为经济困难不能负担医疗费用,也可以通过综援的医疗及康复津贴得到补偿或者费用减免:低收入者配眼镜都可以得到港币500元的津贴。
香港还推出廉租房,每月收入不超10100港元即可申请,平均2.84年入住,此外还通过居屋政策提供经济适用房,通过此类举措,香港政府已解决了近300万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
因为地狭人稠,香港为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也推出众多政策。上文提到的“公屋(公共屋邨)”即是其中之一。上世纪60年代,香港屋宇建设委员会即开始推出廉价屋邨(廉租房)。1973年,香港房屋委员会成立,将廉价屋邨更名为公共屋邨,由房屋署统一管理。年满18岁而且拥有香港入境权之人,均可申请此类廉租房,如果收入不超过规定(每人每月10100港元),即可在一段时间后获准入住。因为公屋租金便宜(一般仅占租户每月收入的约10%),所以申请人数众多。为了照顾老人,一般年龄越低,成功分配公屋的机会率就越低,等候时间也会相对较长。至于年龄超过60岁的独居长者可以以“高龄单身人士”而获得优先配位。香港社区组织委员会调查显示,轮候公屋中位数为2年,平均数为2.84年。
在廉租房外,香港也推出“居者有其屋”政策,这一政策类似于中国大陆的经济适用房:由房屋委员会兴建房屋,以低于市值的价格销售给低收入市民。该计划曾于2002年被搁置,但2011年又正式恢复。据香港房屋委员会的统计,其现在拥有171个公共屋邨,超过74万个租住单位,这为全香港超过200万人提供了居所,占香港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加上通过“居屋”取得住宅的100万人,香港政府实际上已经解决了近一半人口的居住问题。而这一半人口,正是香港的低收入人群。
笼屋里住的并非都是穷人,根据香港社区组织协会2013年调查,笼屋居民收入中位数为每月4400港元,月收入在8000港元以上的占23.4%,笼屋居民不申请廉租房的最大原因是收入超过10100港元限额
“笼民”几乎已经成了香港穷人水深火热处境的铁证,但据香港社区组织委员会2013年9月1日所发布的调查,笼民这一群体内部的情况也不尽相同。调查显示,笼屋的居住者中,有22%是来港不足7年的新移民。2002年,同样由香港社区组织委员针对笼屋的专门调查显示,这一情形在香港刚刚回归时更为明显,其时有高达49.2%的笼屋居民为1997年-2002年期间入住,其中九成又是2000年-2002年入住笼屋。而且,有超过七成的新移民是由较好环境搬入笼屋的。
对于低收入人群,香港有所谓“公屋”的廉租房政策。2013年的调查中,有91.8%的笼屋居民想要申请公屋,但是仅有39.8%的人提出了申请,未申请比例占到了50.6%(还有9.6%的人刚申请还未获批),不申请的最大原因(25%)是自己收入超过了公屋申请的限额——需要指出的是,笼屋居民收入中位数为每月4400港元,2000到4000港元,以及4000到6000港元收入者在笼屋居住者中比重最高,均为31.2%,但此外月收入在8000港元以上的在笼屋居住者中还占有23.4%(当然不排除有人没有如实填写调查问卷的情况)。所以,有部分笼屋居民而是收入略微超过申请限额的“夹心层”,不得已采取了这样的居住方式。
香港政府还会直接向居民派发现金,通过食物银行向失业、低收入者以及露宿者提供食物,并为跨区工作的低收入居民发放每个月600港元的交通津贴
在综援之外,香港针对低收入群体也并非没有其他措施。如2011年3月2日,香港第四任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宣布向年满18岁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一次性发放6000港元,预计耗资360亿港元。这种向居民直接派发现金的行为,是香港开埠以来的首次。此外,香港政府还资助五家机构,提供“食物银行(food bank)”服务。其受助对象以难以应付日常食物开支的市民为主,包括失业人士、低收入人士、新来港人士以及露宿者等。以民间组织乐饷社为例,他们不会购买食物,而是通过有合作关系的公司,收集安全且可以食用,但是失去商业价值而原本将被丢弃的食物(如临近保质期限、标签错误、库存过剩、配方微调等),再将其分配到慈善机构,转发给有需要的人。
另外,鉴于部分居住在偏远地区的居民,因交通不便故而放弃跨区工作,香港政府也于2007年起,开始交通费支援计划的试验。居住在屯门、元朗、北区和离岛这四个区域的合法可受雇人士,个人资产总值不超过44000港元的待业者,一年内可以以实报实销的形式领取600港元交通津贴;月收入低于6500港元的跨区工作者,可以申请每个月600港元的交通津贴,为期最长6个月。2008年,香港政府对计划稍作修改,在放宽申请人条件的同时,将津贴期限由6个月又延长为12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