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新闻来得有点突然。以至于人们都无法适应。昨天晚上台湾媒体都还在传要取“不期而遇”模式,今天早上大陆台办主任张志军就出来证实说要用“两岸领导人”身份正式会面。

【2】
用“两岸领导人”身份正式会面,这件事从技术上来看,可能在台湾的障碍并不小于大陆。习近平在大陆正是冉冉升起的新领袖,其务实作风决定了要他放下身段称“大陆领导人”,要比他的前任们容易得多,只要称这个身份有利于他办事即可。马英九则是个有执念的人,老想抱着“中华民国总统”的头衔,让他称“台湾领导人”,有点勉为其难的意思。

【3】
但毕竟,双方还是同意了用这个身份。回到理论角度来看,能够用“大陆领导人”和“台湾领导人”名义会面,台湾方面其实还是赚的。1971年尤其是1979年中美建交以后,台湾和大陆的国际活动空间完全不可比,能够得到一个行政上“对等”的身份,毕竟算是北京的让步。以前外界认为强势的北京不愿意使用“大陆领导人”这种具有“自我矮化”嫌疑的身份,因而预期两岸领导人会面只能以两岸执政党领导人的“党对党”形式进行,没想到“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个口子现在轻轻松松打破了。

【4】
众所周知,两岸在政治问题上的分歧非常巨大,即使国共两党亦然。譬如所谓“九二共识”,固然有“海峡两岸中国人均承认两岸同属一中”的共识,也存在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的明显差异,大陆海协会强调“九二共识”“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而台湾海基会则认为两岸“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还建议双方各自用口头方式表述自身的“一个中国”原则。换言之,陆版“九二共识”是“一中不表”,台版“九二共识”是“一中各表”,台湾岛内早有人指“一中不表”和“一中各表”不是共识,也就谈不上什么“九二共识”,这种说法虽有偏颇之处,但的确戳破国共两党政治歧见的命门。

【5】
从“九二共识”说开去,国民党恢复执政七年半,国民党在两岸定位上的各种表述,北京从来没有正面回应过。国民党大佬来了很多,但北京在谈及“九二共识”时永远只有”两岸一中”,不见“各自表述”,至于什么“一国两区(一个中国分为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等等,北京也一直不置可否。北京想要保持模糊的地方,正是国民党想要清晰化的地方。

【6】
所以这次北京同意用“两岸领导人”身份见面,最大的看点,就在这里。至少习愿意见马,用对等身份,表明北京在事实上对国民党长期念兹在兹的“一中各表”“一国两区”“互不否认”等概念有了正面的回应,是否在语言上也做点这样的表态?在台湾将要政党轮替已经成为几乎铁板钉钉的事实的情况下,大陆在政治问题上如果作出些让步,其真实意图是什么就很有意思了。

【7】
然而,细究起来,这次会面背后仍有甚多不寻常之处。不管马英九内心怎么想,去年APEC前台北就曾高调表示想以“经济体领导人”身份在北京APEC上见面,但被北京以APEC不是合适场合为由高调拒绝。会看去年的情状,经济体领导人和“两岸领导人”,身份差异不大,新加坡作为第三国和APEC作为国际场合区别也没那么大,为何北京态度差别如此之大?个人意见,习马见不见,以什么身份见,主动权和决定权在中南海而不是凯道。北京在“九合一”选举溃败前不见马,却愿意在马已经跛脚,国民党几乎笃定在明年丧失执政权的情况下见马,这其中深意,恐怕比会谈的字面意味要复杂得多。

【8】
徐和谦兄在财新网发的评论原文我引几段:

“然而,通过此次会面,马英九却替今后可能来自任何党派的继任者留下了范例,使两岸领导人的会面,成为一种可预期、甚至可以常态化的政治选项。而这一时点是否能如期到来,或至少系而不坠,又将成为岛内外民意检核日后台湾领导人处理两岸问题能力的重要指标,从而约制日后的台湾主政者,不至于过度偏离两岸当前已有的政治共识基础,也为两岸滑向紧张动荡的可能性,设下了“安全阀”。

对于大陆来说,在马英九仍在任之际同意与其会面,形同是向国内国外再次传递了关于“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的强烈意志;同时,此次两岸互动规则和交往位阶的最重大突破,也展现了大陆对台湾关于在共同政治基础上,任何棘手问题都能够沟通、处理的厚实诚意。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两岸领导人毅然决定会面,不仅为内战以来的对立画下句点,也已将今后两岸关系的内涵与格局,推向了一个不容退步的新局。”

这个表述是正向的。反向来说,如果蔡就是不承认“两岸一中、九二共识”呢?如果民进党就是要退步呢?到时候北京采取一切行动,都是“勿谓言之不预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