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弱势:中国和欧盟的艺术与人权》;
展览时间:2016年2月22日;
展览地点:欧盟驻北京使馆(北京东直门外15号);
主办:欧盟驻华使馆文化处;
协办:中国独立艺术家联盟;
项目管理:艾莉雅;
展览发起:杨伟东、朱其、艾莉雅;
策展人:朱其;
参展艺术家:陈庆庆,陈光,戴翔,代化,高氏兄弟,莫毅,王钟,肖鲁,徐勇,俞心樵,杨伟东。

由我策展的《弱势:中国和欧盟的艺术与人权》2月22日晚上6:00在欧盟驻北京使馆开幕;欧盟驻中国大使到场作开幕式发言。我的开幕发言:今天是中国的特殊节日元宵节,中国处在一个复杂的转型时期,这个国家在强大起来,但作为个人却有一种弱势感,这种弱势不仅指公民权利及其权利受到伤害的人群,还指每个人在转型背景下的一种内心的脆弱感。中国的艺术家试图传递一种社会感受,但这种感受比十年前要复杂而脆弱得多。因此,“弱势”这个词带给我们在场所有人一种微妙的情绪。这一情绪基于我们关心一个共同的问题:中国将会如何改变?这个问题不仅是中国人的,也是世界的问题。比起政治,也许通过艺术的途径,能更好的传达我们内心忧虑而脆弱的信息。

Screen Shot 2016-02-23 at 下午3.04.30
欧盟使馆

Screen Shot 2016-02-23 at 下午3.05.07
开幕式策展人朱其发言

Screen Shot 2016-02-23 at 下午3.05.56
展览海报

“弱势”:转型时期的公民视野

文/朱其

中国正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转型时期,当代艺术呈现出一种公民视野,关注公民权利、女性主义、底层的身体经验、性工作者、城市的空间经验、政治记忆、现代史等。这些社会议题反映出一个共同的视角:一种弱势方的社会观看。

每个社会都会有弱势的社群,但在中国社会“弱势”成为艺术家的一种带有焦虑感的视野。自1949年之后,尽管社会主义事实上存在一种等级制度,但意识形态上仍强调这是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1970年代末的改革打破了这一平等意识的幻觉,不仅经济财富重新划分了人群,而且这种差距越来越大。

经过改革30年,“权贵资本主义”成为主流词汇,人们相信中国正出现一个拥有政治、经济等垄断资源的“利维坦”式的利益集团,与此相比,多数人成为这个社会的不对称的“弱势”方,这一感受在拆迁抗争、律师维权、环境污染工厂的抗议等公民权利运动中尤为明显。

在中国社会内部,人们正在感受到一种面对国家经济强大的不安感,这种不安感来自国家权力的利维坦式的崛起。在这个集权型的巨型体量前,每个人都会有一种弱势感,这一感受不可避免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个观看视角,虽然这一视角的作品经常是以抗争姿态或公民意识出现的。

时至今日,一个高频率的词汇更替是从“人民”到“公民”的转变。“人民”一词在19世纪中期俄国民粹主义思潮成为一个将大众从专制中救赎出来的特定用语,这个词之后成为俄国革命思想的核心价值,从20世纪初成为中国革命的道德诉求的核心词汇。但今天中国社会更多人愿意使用“公民”一词,以便与共产主义革命的含义区别,公民一词是为了表示中国社会对于公民社会的意愿。

所有涉及社会议题的当代艺术,几乎都具有一种公民视角。杨伟东和杜兴夫妇已花费了五、六年时间制作一部关于中国社会各阶层公民访谈的纪录片《立此存照:500位中国人的心灵记录》,同时杨伟东还以邮寄艺术的方式,以公民个人的名义,用快递向政府高官发出公民访谈的邀请,当然几乎都遭到冷遇,因为这是一种悬殊的政治身份不对称的关系。

艺术家王钟曾经关注中国的地下教会的议题,他用雕塑装置的形式表现一群大学生基督徒周末聚会,以家庭团契的方式阅读圣经。他近年制作了一组公民抗议的雕塑,它由上百个无名的举牌公民的群像构成。这个议题来自有关维权、环保、要求官员公示财产等以举牌进行自由表达的公民现象,虽然这一公民举牌经常被视为一种未经允许的行为。

另一个艺术家戴翔曾以表演摄影的反讽方式,表现意识形态教育的官方偶像“雷锋”的议题,作为“人民”的道德新人,回到消费主义的农村家乡。他的一个新作是《清明上河图》,这幅摄影作品挪用了中国古代表现商业城市全景的绘画《清明上河图》,他将中国在转型时期各种社会冲突的新闻事件,巧妙地拼贴在这幅绘画的图像结构中,尤其表现了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

消费主义对中国社会的空间景观改变以及弱者的生存方式,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议题。高氏兄弟曾经创作了一个城市烂尾楼背景的空间景观的表演摄影“用不完工的大厦”,“烂尾楼”是指商业大楼项目因为资本不足,没有钱对大楼进行后期装修,使一个水泥结构的毛胚大楼废弃在城市中。高氏兄弟让一个个孤独的个人站在废弃大楼的各个角落,使巨型的烂尾楼与渺小的个人之间构成一种不对称的象征形式,个人的身体站在象征着资本利维坦的巨型结构中显得异常弱小。

中国的经济改革造就了一批垄断资本集团,这些资本暴发户阶层在中国表现出一种纸醉金迷式的消费,于是中国就产生了一批从事性交易工作的青年女性。艺术家徐勇邀请一名从事性交易的女性作为共同创作人,以她为模特表演拍摄了一批寓言性的社会反讽的摄影,该女性不仅拥有作品的署名权,还分享作品的销售收入。

事实上,女性主义一直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议题。陈庆庆是一位1990年代以来重要的女性艺术家。她的作品是一种超现实风格的女性主义寓言,表现有关女性的意念、幻想、日常感性、女性化的材料,以及女性历史的观看。陈庆庆的作品都是借助一种现成品装置的箱盒形式,一个微型的箱盒作品代表一个女性议题的文本,或一个寓言化的文本。

肖鲁曾是中国1980年代后期的前卫艺术家,她的一个著名作品是“八 九 现代艺术大展”上开枪射击自己作品的行为艺术“对话”。那是中国民主运动的最激烈的一年。肖鲁后来的行为艺术都是以女性主义对主流文化的挑战为主题,并以中国传统的阴阳概念进行哲学思考。

八 九年的民主运动以及天 安门事件的经验,一直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表达题材。艺术家陈光曾是在现场目睹那一事件的军人,退伍后他成为一名画家,出于良知,他一直将那一事件作为自己绘画的主题,尽管这个系列的作品不容易获得展出机会。他的另一个作品系列是关于身体的伤害议题,以摄影方式表现男人的身体皮肤受伤的痕迹,作为一种被伤害者的寓言形象。

莫毅的摄影一直涉及 八 九年的政治经验,但他将这一经验作为一种政治记忆,将政治记忆在艺术中转变为一种有关记忆政治的观念,并将这一记忆政治的思考追索到对文革和毛文化的文字及革命词汇的反思。毛时代的句子被隐藏在华丽的色彩格子中,表示这些思想痕迹仍保持在一种看不见的潜意识中。

作为职业的政治人及诗人的余心樵,近年从事绘画创作。他将自己入狱的监狱信笺作为画纸,创作内心乌托邦的诗学,以绘画装置的形式,来作为一种对个人从事公民政治的经验。

中国革命以及现代政治史在青年艺术家代化那里,是一种未曾经历的想象性的记忆,但他成长于后极权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语境中,新的“1984”式的政治现实促使他追寻过去的历史政治的版图。他的作品“百年中国地图:1911—2010”试图拼贴出一个普通年轻人眼中的中国历史地理的谱系,他将从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共产主义运动、文革以及改革30年等重要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标在一张中国地图上。

在这张地图上,现代中国就像一场荒诞的历史游戏或悲喜剧,这场不知结局的现代历史剧至今不清楚下一幕剧情将会向哪个方向转变。中国仍处在一场不知结局的转型过程,也许向着更好的方向,也许向着更糟糕的方向,正是这种国家转型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中国社会的焦虑感,这一焦虑感也是艺术家观看社会的一个主体特征,他们不仅作为一个焦虑的观察和思考者,他们也以一个弱势的观看者的角色,注视着这个新利维坦式的巨型国家向何处转身!

2016年1月28日完成于福建南屏

展览作品:

Screen Shot 2016-02-23 at 下午3.11.46
陈庆庆《树缘》2014

Screen Shot 2016-02-23 at 下午3.14.07
高氏兄弟《枪决基督》摄影 2009年

Screen Shot 2016-02-23 at 下午3.14.37
徐勇《解决方案》摄影 2006年

Screen Shot 2016-02-23 at 下午3.15.13
肖鲁《清洗》行为照片 2013年

Screen Shot 2016-02-23 at 下午3.15.52
陈光《2010811》绘画 2010年

Screen Shot 2016-02-23 at 下午3.16.21
戴翔《新清明上河图》摄影 2014年

Screen Shot 2016-02-23 at 下午3.17.11
欧盟使馆开幕式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