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凯风

NO.1 嫖娼,嫖娼,还是嫖娼

在雷洋是否嫖娼的问题上纠缠不休,却只字不提雷洋究竟是如何非正常死亡的。这种有选择性的关注,意在转移舆论对核心问题的注意力。正如雷洋家属所说,是否嫖娼不重要,重要的是雷洋是如何死亡的。最令人担心的也是这一点,一个知识精英,即便嫖娼,那也只是行政处罚,但在北京街头突然不明不白死亡,令人不寒而栗。这样的遭遇随时会降临在每一个人头上。(更多请阅读《生的卑微,死的随机》

NO.2 嫖娼就该死

这种洗地论调的典型表述是:自己不干净,还怪警方抓嫖?自己抗法,还赖警方暴力?至于舆论,什么时候对嫖娼这么宽容了?

不说以嫖娼转移视线的用心,这种论调把不仅把嫖娼视为一种恶,而且试图在嫖娼与死亡之间建立起逻辑链条。嫖娼就该死,嫖娼抗法更该死——对嫖娼的厌恶左右对事实的判断,如果嫖娼该死,那贪污腐败该不该死,淫人妻女该不该死?

NO.3 在美国早就被击毙了

这种说辞侧重于抗法。说的是警察正常执法,犯罪嫌疑人跳车拒捕,要是放在美国,早已被击毙了。
不说其他,只讲一个案例,这起事件曾引发美国巴尔的摩大范围的示威和骚乱。起因正是一个小混混遭警方盘问而逃跑,被捕期间身亡。美国人并没有去追问这个小混混有什么前科,而是质疑执法公正和种族歧视。这起事件的最终结果是,六名警察分别以二级谋杀罪、过失杀人罪、二级攻击罪、办公室行为不当和非法监禁等罪名遭到起诉。

NO.4 不要再消费雷洋,让死者灵魂安息

这种洗地最典型的论调莫过于这句:“让雷洋灵魂安息,让家人回归平静,让伤害不再继续”。看似站在雷洋的立场,情真意切,仿佛所有的质疑者都成了雷洋案的消费者,都是吃人血馒头的围观者。

且不说真相不明,雷洋灵魂如何安息、家人如何平静?既然有人血馒头,那么谁才是刽子手?人们关注雷洋,是在关注自己,是在关注每一个普通人免于恐惧的自由,动辄戴上“吃人血馒头”的幔子,这才是真正的“吃人血馒头”。

N0.5 雷洋亲属在利用舆论造势

“如何看待雷洋亲朋好友在真相不明的情况下利用舆论造势的一系列行为”,这种提问给人一种道德诘问的感觉。雷洋亲友的确在利用舆论造势,但如果没有舆论造势,就不会有你我所追问的这一切。

为什么要反复强调雷洋的人大硕士身份?因为作为普通公民,如果遭遇不够悲惨(强拆自焚),事件不够戏剧(躲猫猫死),即便满腹冤屈,也很难得到关注。只能说,雷洋幸好还有人大毕业生这一个身份,否则它的死早就被埋没在热门事件中。这对于其他死者当然不公平,但有关注总好过没有关注?这才是最现实的国情,不是媒体急功近利,而是别无他法。

NO.6 只是基层工作的一个意外

先是坐实嫖娼,进而认为雷洋之死只是执法中的意外。如果不是雷洋抗法、跳车,就不会有后来的不幸遭遇。何必无限拔高到言论、腐败暴力等无限高度?

这种论调可谓冷漠到极致,一起公民的非正常死亡案件,到了他们这里,就成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基层执法的意外?如果死的真是他们自己的亲人,不知道还能不能如此轻描淡写?

NO.7 几个基层警察,用得着国家机器出动?

这种论调看似颇为不解:雷洋案只是涉及几个基层警察,用得着整个国家机器出动来为其圆谎?所以网友们不要被阴谋论所包围。

的确,雷洋案只是涉及几个基层警察,但它所牵扯的却是整个执法机制。尤其是公众对非正常死亡产生人人自危的担忧之后,这又涉及公民免于恐惧的自由。几个基层警察的前途不是大问题,让公权力认错才是大问题,揭露执法的疥疮更是大问题,人们从质疑执法到质疑机制,就更是大问题中的大问题。

NO.8 再快的新媒体也要给真相一点时间

煽情的表述,看似公允,却掩盖不住理中客们骚动的心。给真相一点时间,这是一句再正确不过的废话。看似理性中立客观,但从根本上否定公民的质疑权,否定公众对于案件进展的参与权。

对应现实,这句话要么是装外宾,要么就是别有用心。真相不是坐等出来的,如果没有舆论普遍关注和广泛质疑,会有所谓的真相?应付舆论是常态,热点褪去之后不了了之同样是常态,大言不惭给“给真相一点时间”,那谁来给雷洋一个完整的生命?到底是给真相一点时间,还是给洗地一点时间?

……
洗地有N种姿势,真相只有一个。

但愿所有人都有免于恐惧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