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网上新闻普遍对中国的奥运消息持冷漠甚至嘲笑的态度,但我仍相信这可能是网上媒体的报导偏颇问题。不过,孙杨事件在全球闹得沸沸荡荡,全球「偏颇」就是重要的文化现象了。

事实上,中国被受冷嘲热讽已不是第一次,这次焦点都集中在四年一次的奥运会上而已。官媒《环球时报》将这类小风波升格至民族、文化问题也非第一次,例如早前官媒就讽刺西方媒体「蛮夷」。为什麽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冲突」愈来愈频繁﹖我们可从孙杨事件窥探其中一二。

一、内化西方概念而成的冲突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的Sow Keat Tok在二零一三年出版了《Managing China’s Sovereignty in Hong Kong and Taiwan》,对中国的主权观提出甚有意思的想法。现时每当我们讨论主权问题,都会依从西伐利亚体系(Westphalia System)去理解,但Sow Keat Tok认为中国对主权的理解相当不同,中共倾向以历史经验及政治论述去诠释主权概念,因此才会提出主权与实际管治范围脱钩的奇怪说法(如南海与钓鱼岛)。他援引张勇进教授的分析,提出中国并没有将西方价值照单全收,反而是经过一个複杂的内化过程,结果西方的新概念与中国的旧观念踫撞,形成特别的中国诠释。全球对中国的人权问题甚为关注,但中国却矢口否认有问题,认为其他国家不应以其标准看中国的人权,而以张勇进的分析,西方的人权概念在中国的一九四九年后受马克思主义影响,虽然马克思主义不排除我们理解的人权,但中国对人权的诠释重点就放在社会及经济权利之上。这种诠释,至今仍阴魂不散。张勇进的分析集中在人权,而Sow Keat Tok认为同样的分析路向可以应用在主权问题上。观乎中国这十年崛起的路上,与其他地方最谈不来的,也正正是主权与人权问题,而中国每次在争拗中强调的都是其「中国式」理解。

中国与世界的关係就是这样暧昧,中国既不想因为不顾国际规范而挑起其他国家的敌意,但也不愿好似示弱般完全服从国际规范。说到底,国际政治的游戏规则由西方强国所写,对新兴国家不利,中国不可能全盘同意。中国这种暧昧取态在国际关係间无处不在,但在奥运却无处「发挥」。国际奥委会在一八九四年成立,中国在其百多年来的发展没有担当什麽重要位置,因此也只能完全跟随其规则走,并只能透过成为奥运主办国及金牌数目来展示其实力。在奥运裡,没有所谓的「中国式」理解。直到孙杨事件,道德问题走进争论,「中国式」理解获得「发挥」空间,于是官媒急着加入了民族主义、文化优次等等元素,展示其「中国式」世界观。

二、「中国式」体育精神背后的自卑感

如果孙杨没有服食禁药,但有充份理由相信是意外服食,中国抗议实在无可厚非,但何以要透过贬低别人的国家与文化来反击﹖这种反击不是很难看吗﹖至少,中国很可能觉得不是问题,因为这符合中国的「传统精神」,包括「包容」、「和谐」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当然,中国对这些概念自有「中国式」的理解。

中国对外对内皆强调和谐与包容等中国传统价值,而且在「韬光养晦」的指导原则下,也一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这些有儒家传统精神的价值看似与奥运的体育精神相符,但在西方价值内化的複杂过程裡,中国本有的文化与情绪不可能与西方价值完全统合。另一方面,纵使和谐等价值十分正面,在中国的特有文化历史脉络下,也变得古怪。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贺照田在其文章《当中国开始深入世界…》尝试剖析这些中国传统价值被扭曲的可能原因,认为很可能是因为中国欠缺国际经验,以后拥有大量不愉快的国际经验有关。中国近年不停强调的「双赢」、「共赢」、「和平崛起」、「负责任大国」与「和谐共存」皆有着中国的传统价值根源,这些根源同样染有不愉快国际经验的色彩。简言之,中国表面上说要和谐共赢,心裡还是充满複杂的自卑、雪耻情意结。《经济学人》在二零一零年曾有文章《Brushwood and gall》﹐指越王勾践的「卧薪嚐胆」故事展示中国的「毅力」与雪耻情意结分开不了。

中国的自卑、雪耻情意结是扭曲中国所谓善意的凶手。孙杨事件裡的「中国式」体育精神也充斥着这些情意结,所以当《环球时报》指澳洲对外自卑傲慢时,反映的正正是自己的自卑傲慢。

三、软实力交易的败仗

中共的如意算盘大概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又能在自己同意的范围下释出善意,其他国家自然不会抗拒与中国合作。然而,「中国式」理解令其他国家充满戒心,换个角度说就是中国软实力不足。根据始祖Joseph Nye的定义,软实力指以非强逼、非物质引诱手段来吸引其他国家合作的能力,当中包括文化与政治价值等元素。根据上述分析,其实中国的传统思想如包容、和谐很接近Nye所指的软实力,只是渗入了自卑、雪耻的情意结而已。

奥运对于中国而言一直是展示软实力的理想场所,还记得申办二零零八年奥运时,中国视之为「百年梦想」-中共藉北京奥运多角度展示其先进的建筑、基建等,并要以主场之利在奖牌榜缔造历史。在这方面,Brookings Institution 的Pang Zhongying写了一篇蛮有意思的文章《The Beijing Olympics and China’s Soft Power》,提出有研究「软实力交易(Soft Power Trade)」的问题。他指出在零八北京奥运中,展示软实力的不止是中国,其他国家如美国也有机会在北京展示其软实力,例如当时美国泳手菲比斯(Michael Phelps)就在中国掀起过一阵热潮,得到不少中国内地学生(由小学到大学)仰慕。

方力申在Facebook表示对菲比斯的仰慕后被网民围攻,但其实八年前内地就存在过大量方力申。不过,既然说是交易就会有顺差与逆差。虽然北京奥运製造出不少运动英雄,但似乎其他先进国家在这次奥运也获得不少中国人仰慕,因此中国在北京奥运的「软实力交易」中可能处于逆差位置。

八年过后,中国依然高踞奥运奖牌榜,继刘翔在田径场上大放异彩后,孙杨也在游泳比赛创造历史,但孙杨却没有得到刘翔般的尊重,在今届奥运反而成为过街老鼠。中国的国力在这八年间未衰败(虽然未算乐观),但软实力却已高速跌进深谷,这是自尊心极强的中共接受不了的落差。

当然,孙杨事件并非中国唯一挫败,中国近年被国际媒体定性为不文明的独裁者,「暴发户」的形象透过无处不在的中国旅客完美呈现,加上内地动不动就抵制外国货、艺人,出粗大气粗的负面形象早已固若金汤。然而,中国不明白国际社会为什麽不接受其释出的「中国式」善意,于是每次被挑战后皆选择以「中国式」理解强硬回应,于是近年积压了不少怨气。

孙杨事件所反映的是最新一张「软实力交易」的成绩表,满堂红的中共不满,而其强硬回应则进一步扩大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缝隙,将中国推往被孤立的国度。其影响的,不是奥运场内场的风雨,更是中国能否凭其软实力增进与其他国家合作关係的问题。

顺带一提,奥运是展示软实力的重要场所,这可谓是国际共识。中国一直被批评为机械式争取奖牌的「金牌大国」,这与前东德模式相似,但这纵使这模式被受批评,不少国家还是暗地裡模彷,或参考其经验,足见奥运地位之重要。

四、图腾被毁的期望落差

中共为孙杨事件动气,除了反映各种「中国式」理解的价值观外,也反映期望落差带来的失望。

回想起当初中国内地旅客在港被指不文明时,中共反应很大。当时我不知道中共缘何动气,因为中国内地旅客举子不文明几乎是事实,没有异议的空间吧﹖后来我到北京旅行,发现在不少景点皆有横额教育内地旅行如何提升文明程度,可见政府的用心。虽然用心与效果不成正比,但当旅客被批评时,也难免会触动中共的神经。在奥运展示软实力也是中国的重点追求,国家机器花了大量的资源培训运动员(但不理他们退役后的生活),当效果不尽人意,这期望落差自然让中国极度难堪。

奥运运动员一直对国家有图腾意义,例子多不胜数,例如澳洲田径选手Cathy Freeman在悉尼奥运四百米跑被国家寄与厚望,因为其原住民藉身分有助族群融合。根据 Wundt在《Totem and Taboo》的分析,图腾有三种重要意义:一、物件可以有信仰的指向,象徵不同社群的理想价值;二、图腾与社会的关係乃宗教或类宗教的关係,以公开仪式表示互相尊重;三、图腾对社群成员有道德及政治暗示,让社群成员意识到身分及生活受到威胁。

由奥运的跳水、乒乓球等强势项目、刘翔到孙杨,怎样看都是中国製造出来的图腾,不能避免有一种宗教式的道德及政治暗示。中共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图腾的重要性,因此当年刘翔受伤退赛的公关处理比任何政治危机还要细緻。

如今问题在,图腾可以被製造吗﹖一个运动员的问题,要国家机器来回应反驳,并转移到民族层次,反映的是图腾根基的薄弱。我认为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东施效颦,以为软实力可以利用这种图腾建造来提昇,但这种图腾建造只能製造出可笑的虚假形象,就算花多少心血也不可能製造出菲比斯-就是他在记者招待会让焦点放回新加坡的金牌选手Joseph Schooling的量度已经不是孙杨所能及。纵使我不知道提升软实力的公式,但我肯定自由的公民社会是必要条件。在中国的系统裡,最有人性的可能是与中国金牌系统距离最远的,例如李娜。

五、结语:中国不再是天朝中国

文章很长,大概很多读者觉得长篇大论后的结论还是「中国很可笑」。我不是这麽想,因为近年很多人渐渐地不再尝试了解中国,就只懂得嘲笑或者盲目吹捧,而我认为不论你视中国为祖国还是敌人,是统还是独,我们还是需要好好了解它。

中国的历史充满苦难,由文明大国沦为任西方国家鱼肉的弱国,然后再跃成不能忽视的经济大国。起起跌跌间,中国有着纠缠不清的情意结,而我们却只会以西方文明的视角去看中国,一切变得盲目。未来的事没有人能够预测,知己知彼,永远不会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