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洞见君的碎碎念——

10月8日国庆上班第一天,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大一线城市,同一天公布了网约车的地方细则。

这一细则,直接将火了两三年,方便了亿万国人出行的网约车,送上了绝路。

北京的网约车细则规定:网约车必须是北京号牌,驾驶员必须北京户籍

必须取得北京的驾照,必须在1年内无驾驶机动车发生5次以上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

必须无交通肇事犯罪、危险驾驶犯罪、暴力犯罪记录,无吸毒行为和记录,无饮酒后驾驶记录

必须在最近连续3个记分周期内没有记满12分记录

必须是年龄男60岁、女55岁以下,身体健康。

说实话,就差规定司机必须身高1米83,,腰细肩宽高鼻梁了。

至于开的车,规定的更详细:5座三厢小客车排气量不小于2.0L或1.8T、车辆轴距不小于2700毫米;

新能源车轴距不小于2650毫米;7座乘用车排气量不小于2.0L、轴距不小于3000毫米、车长大于5100毫米;

这意味着啥?

现在,北京的出租车大多是伊兰特,轴距也就只有2610,都不符合网约车的标准,排量也不到2.0。实际上,按照这个标准,很多中型车都不会达标 。现在市场上,也就帕萨特、奥迪A4、本田雅阁,丰田凯美瑞级别以上的车,才符合要求。

而上海,同样规定,必须是沪牌沪籍,规定网约车为燃油车辆的,车距应达到2700毫米以上;为新能源车辆的,轴距应达到2650毫米以上。

这个要求有多么的苛刻,一算便知

拥有北京或者上海户口,恰巧开着高排量的中高端车,恰巧遵纪守法历史清白,且又恰巧必须靠开网约车养家糊口的北京上海土著,能有几人?

根据滴滴的统计,以上海为例,目前从事网约车的车辆符合新轴距要求的,不足1/5;同时,在上海已激活的41万余司机中,仅有不到1万名司机具有上海本地户籍

也就是说,网约车细则一旦实施,100个网约车司机也留不下一个人。整个上海,最多也就剩下3000名网约车司机。北京的情况也差不多。

问题是,北京交通委和上海交通委不清楚这种后果吗?

他们为何非这样干不可?

其实,他们要的就是这样的后果!

北京市交通委官方解释说:他们之所以这么干,是为了控制人口。北京人口无序过快增长,严重影响了首都核心功能的发挥。治理“城市病”首要的就是严控人口规模。

一下子赶走四五十万网约车司机,也就是说,一下子赶走了四五十万辆车。

这下,好家伙,城市可彻底清净了。

这样,那些出租车司机们也不用老是再闹啊闹啊,毕竟收了他们这么多年的“保护费”了,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一直被网约车欺负,也该对他们表示表示了。

但是,说好的户籍制度改革呢?

说好的改革要啃硬骨头要破除垄断呢?

说好的要克服既得利益的阻碍呢?

不是说好了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吗?

喊着这些口号震天响的今天,相关部门竟然最终要考户籍这个原本早就应该被扫尽历史垃圾堆里的东西来继续把城市居民贴上标签,分上三六九等。

这不仅仅是对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公然践踏,更是对劳动者人权人格的侮辱,是典型的就业歧视。

不客气地说,北京上海交通部门出台的网约车细则,是赤裸裸地在开历史的倒车

是赤裸裸地在反对和阻碍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

是肆无忌惮地在歧视人民坑害群众

是毫不掩饰地在保护出租车既得利益在牟一己私利!

他们的逻辑是

有北京户口和上海户口就一定是好人

开好车的就一定是好人。

这种逻辑是十分可怕的,今天,他们可以用这个来限制你的就业选择、购房选择

明天,她就可以用此限制你的教育,限制你的阶层提升。

事情就是这么奇怪

专车不合法的时候,群众们照样开照样坐,

如今专车合法了,纳入管理了,交通部门要来“服务”专车了,结果却是开车的不能开了,坐车的也坐不起了。

其可怪也欤?

一旦北京上海细则成真,那么,网约车就和出租车一样,陷入了各种限制数量、限制人员、限制车型、限制价格的命运之中

网约车和出租车,已经没有什么区别

或者说,网约车,就是高端一点的出租车。

不得不说,交通管理部门也真是厉害,在把出租车管得如此一塌糊涂之后,只用了半年,就又成功把网约车管成了“出租车第二”

在这一点上,他们从没让人失望过

想当年,出租车领域的改革利益错综复杂,想改革,却根本推不动。

后来,网约车兴起,吹开出租车改革的一池春水,网约车用互联网技术和市场化手段打破了出租车的垄断,以更好的服务更好的体验和更实惠的价格,势如破竹,将出租车打得稀里哗啦。对此,人民群众也早已接受、认可并习惯了这一新鲜事物。

然而,有句话说得好,群众早已过河了,某些官员还在那假装摸石头

这次,出台网约车细则的北京上海的交通管理部门,不只是在假装摸石头,而且要摸出石头把早就过河的群众都砸晕,然后再把群众抬回去。让所有人重新回到垄断、落后的出租车时代。

有些官老爷啊,内心压根儿就见不得老百姓开开心心自由自在挣点钱

非要伸手到别人怀里乱摸乱折腾

对这种既违反创新精神,又严重伤害改革的行为

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夜里已经朝网约车细则开火

后面的这把火,还得由网约车司机和乘客来点

这么大的事,怎么就不问问网约车司机和广大乘客心里啥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