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张永翰/走过歧视的年代,在“性别平权”道路上的皮克斯

文张永翰(电影工作者)首图/皮克斯员工Hope Bogle提供12/22/2016

“大家好,

诚如有些员工已经知道了,公司有一位最近决定出柜,确认自己的性别为女性的变性员工。我们赞同而且支持她迈出这一步,踏实地生活,并借由这个机会提醒每位员工皮克斯的『包容』文化。我们一直努力在营造一个所有人都能感到友善且舒适的工作环境。”

2015年8月26日早上,皮克斯动画工作室(Pixar Animation Studio)所有员工皆收到了这封来自人事部门主管的电子邮件 (注1) 。

这封电子邮件,我一直记在心里。

从我加入皮克斯以来就知道公司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友善的工作环境,让工作气氛更有活力,照顾员工的健康,还有“消弭歧视文化”,包括每位新进员工在签雇用聘书的同时,也要签署一份同意书,清楚了解皮克斯的“无歧视文化”(culture of non-discrimination)。

但事实上,皮克斯不是一开始就如同大家想像得这么完美的。

一直到《玩具总动员》推出后17年,也就是2012年,皮克斯才第一次有女性导演及女性担纲主角的电影──《勇敢传说》(Brave)。皮克斯的导演多为男性,在构思故事的过程中,以熟悉的男性当主角也相当自然。况且,电影的品质与导演或主角性别无绝对关系,而“电影主角的性别”也并非判别一间公司对于“性别平等观念”的唯一指标。但是“为什么皮克斯就是一直没有女性导演”?这一直是不少人的疑问。

此外,皮克斯的“智囊团”(Brain Trust)也是另一个“性别失衡”的例子。

名闻业界的皮克斯Brain Trust是一个由导演及编剧所组成的委员会,定期审视公司每一部电影的故事品质,与每部电影的导演、编剧及故事团队开会检讨故事内容。Brain Trust会议中的每个成员,不分职位都有权畅所欲言,这是皮克斯电影成功的关键之一。但是因为皮克斯的导演皆为男性,所以Brain Trust里的女性占极少数,会议中提出的建议也多从男性的角度出发,导致长久以来电影的内容和题材也都非常以男性为导向。

今年(2016)5月,皮克斯要求员工和管理阶层都去接受“无意识偏见”的课程训练(Unconscious Bias Trainning),主讲者为神经科学及心理学家克劳弗(Janet Crawford,注2) 。

克劳弗女士在演讲中根据资料指出,人们总以为日常生活中的决定是根据逻辑、理性的分析,但事实却是,生活中的大小决定多数是受到“潜意识偏见”而影响。课程中透过皮克斯的员工组成结构图分析得知,皮克斯目前仍以白种人、男性员工居多,特别在管理阶层更为显著。

即使皮克斯不断强调营造“无歧视文化”,也并非刻意造成性别失衡(注3),但事实摆在眼前──就是皮克斯在性别观念上仍藏有“无意识的偏见”。

跟台湾传统文化一样,动画圈也曾有过“重男轻女”的年代。如果大家有研究动画产业的历史,在迪士尼动画公司(Disney Animation Studio)的黄金年代(注4),一位有艺术天分的男性可以在动画部门有一席之地,做具有创意性的工作,但一位有相同艺术天分的女性只能在“描线与上色”部门(Ink and Paint department),照着颜色图表指示上色,不然就只能当秘书,影印、打字、接电话、倒咖啡。谁想得到当时轰动全球,家喻户晓的《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是由一个“歧视女性”的知名动画公司所制作。

图片来源:华特迪士尼家族博物馆Walt Disney Family Museum。

“Women do not do any of the creative work in connection with preparing the cartoons for the screen, as that work is performed entirely by young men… The only work open to women consists of tracing the characters on clear celluloid sheets with India ink and filling in the tracings on the reverse side with paint according to directions.” ( 文取自 Look Closer: Women in the Disney Ink and Paint Department )

迪士尼公司当时的雇用说明书,以及给想从事秘书以外的女性的信件中清楚陈述:“女性不得从事在卡通制作过程中任何创意性的工作。这类的工作是交由年轻男性负责…。唯一提供给女性的工作只有用墨水描绘在赛璐璐胶片上的角色,以及根据指示在胶片反面上色。”

无需否认,皮克斯成立至今,的确受到传统社会文化影响,在性别与种族方面有“比例失衡”的问题(注5)。既然问题已经摆在眼前,公司的态度就很重要。

公司决定改变:米奇也走出“歧视的年代”了

通常公司内的演讲及课程,员工都可以自由选择参加,然而这次公司要求所有的主管与员工近1,300人皆参与“无意识的偏见”课程,这代表公司严肃看待内部“性别平权”、“种族平权”的问题。本文开头的那封电子邮件的发文动机,也展现了公司对于“性别”的态度──皮克斯不允许有任何歧视。

但是,态度必须付诸行动才有实质意义。所以皮克斯从根本的人事制度上做出调整:在Brain Trust及管理阶层中增加女性比例、公司内部安排相关的座谈、新进的主管需要接受性平教育,平衡每届实习生的男女比例,公司还聘请了新的副总经理专责公司的“多元与包容文化”(culture of diversity and inclusion)、打造LGBT友善环境,增设了中性(uni-sex)厕所;而今年Disney公司底下的Disney、皮克斯、ABC及Lucas Film公司,也一同以母企业名义,参加了一年一度的旧金山同志大游行(Pride Parade)。每位参加的员工都穿上了公司制作,印有“彩虹米奇老鼠”头像的T-shirt。

皮克斯员工参加2016 San Francisco Pride Parade。(照片由皮克斯员工Hope Bogle提供)

此外,我所属故事部门的员工性别比也有显著改变。 2012年,部门里40位故事分镜师(story artists)中只有4位女性,只占十分之一;如今,45位里有11位女性,将近四分之ㄧ,且平均分散在每一部电影的故事团队里。45位故事分镜师中也包括几位同性恋。

故事分镜师平日的工作除了要画电影的分镜外,也要花很多时间和导演、编剧讨论故事内容与角色发展。因此,提高女性故事分镜师的比例,不仅仅是公司“多元与包容文化”的展现,对于“电影内容”亦有以下重要影响:

第一、故事情节与对白中,因“无意识的性别偏见”导致的歧视的机率大幅下降,避免对观众散播错误的观念。

第二、女性角色在故事中的比例会提高。如果角色的性别并没有影响到故事,何必一定都要是男性?事实上,就我自己的经验而言,角色性别多元反而刺激更多的笑点与火花。

第三、女性角色的外貌与人格特质设计不会只根据“男性对女性的主观刻板印象”描绘。

所以,增加女性比例不只是为了“性别平权”,更对我们的电影带来正面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皮克斯长片的导演,都是从故事部门的故事分镜师中拔擢担任(注6),增加女性的故事分镜师,也代表皮克斯将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女性导演产生。

今日女性、LGBT及各式人种的比例在动画产业和好莱坞慢慢增加,角色也愈来愈重要。皮克斯虽然付出许多努力,但仍兢兢业业地学习,透过改善制度跟着社会一起在“性别平权”这条路上往前走。

如同拆掉缠足的裹脚布,“改变”不是为了究责,而是社会为了进步必经的一个学习的过程。过程中,有人走得快,有人走得慢,有人努力不懈,有人痛苦挣扎,但我们都不应该停下脚步,并随时扪心自问:“我们能不能做得更好?”所以,将来皮克斯电影若出现LGBT的主角,也不是件不可能的事。

笔者挥舞彩虹旗。插画由皮克斯员工Domee Shi绘制与提供

在“同性婚姻平权”议题于台湾进入关键之际,身为异性恋的我心里有个感想:每天早上走进公司,跟同事一起喝咖啡,一起工作,一起开会,一起吃饭,一起聊着上周末影集的剧情。团队工作尊重专业,没有人会用“同性恋”、“异性恋”去分你我。同事间的互动非常自然,生活中并没有什么异常,也不感到任何的困惑,除了free T-shirt和无限量供应玉米片外,我们只在乎电影能不能更好。

公司以“多元与包容”当做企业文化,让我以身为皮克斯的一员而骄傲。所以我也希望每个台湾人都能体会“这个国家相信平权”而带来的骄傲感。台湾社会需要正视“歧视”的问题,不该再把特定族群推向社会边缘。当每个人心里都接纳“世界是很多元”的现实,每个人的权利义务相等,人与人之间交往就会很自然,我相信生活会愈来愈好。It Gets Better!

注1:电子邮件原文内容为:“Hi everyone. As some of you know, we have a transgender employee who has recently comeout and affirmed her gender as female. We commend and support her in taking this step to live authentically, and woul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remind everyone of Pixar’s culture of inclusion. We strive to create an environment in which all people feel welcomed and comfo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