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在中心大城市最突出,老胡(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的建议是,举全家之力能把首付付了,月供也能承受,能早买就早买,别犹豫。至于学区房,有力量就买,如果买不起,千万别跟自己较真。别让你的全家被“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个比喻给绑架了。

以下是文字实录:

我是《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欢迎收看《胡侃》。本来还想说说美国国务卿蒂勒森访问中国的事,或者说说默克尔访问美国的事。但是这两天网上到处都在谈论房价,单位的年轻同事也在谈买房子,由不得老胡不来跟着说说买房子的事。

要结婚的年轻人苦恼买不起房子,生了孩子,甚至准备生孩子的人现在开始发愁学区房,围绕这些议论可以说在互联网上经久不衰,要多热闹有多热闹。学历没有学区房值钱了,所谓预备中产阶级,也就是985、211大学的学生还没毕业就陷入了群体性绝望。这些话搁过去就跟脑筋急转弯似的,但如今在互联网上他们很俏。我是过来人,想跟年轻人说几句有关房子的真心话。

第一,房子确实很重要。我第一次有自己的房子是31岁,才30几平米,很旧的房子,但当时幸福死了。现在都是买房,我认为只要有能力,我是指能把全家的钱凑起来够首付,月供也能承受,就别犹豫,能早买就早买,我是说自己住的房子,不是指投资。自住房没啥亏了赚了的,买了心理就踏实了。

第二学区房的事。老胡很理解,也是有力量咱就买。但是呢最好学区的房子,咱如果买不起千万别较真。全国要说北京、上海的好学区最多了,但是一共才几个?大家一起来拼那一点优质资源太累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当然好,但是说实话,这个比喻它的误导成分太大了。它如今成了一个集体过不去的牛角尖。

北京几个最好小学校出来的人,有优秀的,但也有成批成批平庸的。国家机关还有大公司,咱们说,哪一家的员工队伍不是来自五湖四海?我认识的那些北京人,后来小有成绩的那些人,他们有的是名校出来的,但更多人他们连名小学、名中学的大门朝哪儿开他都不知道。

第三,新一代进入中心大城市打拼的人都挺不容易的,全世界都是。在美国,从小地方往纽约移民,同样挺难的。在第三世界国家,大城市周围有大批贫民窟,里面住的可不都是这个捡废品、收破烂的,他们很多都是白领。中国过去拿户籍堵人口流动,现在不那样了,但中心大城市的高房价成了新的障碍。我想说如果你选择,坚决选择移民,从一个小地方去大的中心城市打拼,就需要有勇气,不惧竞争,这个舆论可以批评、抱怨,但是你个人少抱怨,多努力,因为抱怨帮不了你的忙,能够为你创造更多机会的,还是你要努力。

最后我想说,年轻人别气馁!《环球时报》很多年轻人,还是在北京安下了家的,他们当初也很发愁。如果在二三线城市,大概情况不会比北京更糟糕,天无绝人之路,你不允许自己被一个问题憋死,就绝不会有一个问题让你真的过不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