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史记·陈涉世家》的人,或许会对其中一个细节有怀疑,我们先来看看原文: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胜起兵,要打扶苏和项燕的旗号,这个想法,一般人会看出有矛盾,觉得不可行。因为扶苏是秦国公子,而项燕是楚国将军,两人不但不是一伙的,还是敌对双方,怎么能扯到一块? 

但陈胜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历史学家李开元为此找了一个理由。他说,因为秦始皇的皇后是楚国人,扶苏有楚国血统,所以楚国人认他,把他和楚将项燕放在一起,一点都不违和。这个说法有道理吗? 

我觉得属于求之过深,没什么道理。

首先,秦始皇并没有皇后,那时候还没有“皇后”这个词。也许秦始皇有嫡妻,但史书没有记载,无从知道他的嫡妻是不是楚国人,甚至无从知道扶苏是不是嫡妻生的。其次,公子是不是有楚国血统,跟他会不会善待楚地人毫无关系。为什么?秦楚两国常年联姻,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秦昭襄王,其母就是楚国人,号称宣太后。可是秦昭襄王对楚国留过情吗?一点都没有。正是在秦昭襄王统治时期,楚国被秦国隔三差五毒打一回,最后连江陵的郢都也被秦将白起暴力拆迁,导致楚国不得不离开定居长达五六百年的湖北老家,迁徙到河南和安徽。别说秦昭襄王只有一半楚国血统,甚至宣太后本人,总是纯粹的楚国人吧,可正是她主政时期,把楚怀王骗到秦国,扣留了三年,导致楚怀王郁郁客死他乡,成为战国时代最悲惨的一幕。政治是冷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皇帝和俄国沙皇也是表兄弟,但没妨碍他们互相攻伐。古代的民众对于这些可谓司空见惯,恐怕不会相信帝王的血统和他们的命运有什么关系。 

但陈胜为什么还要打扶苏的旗号呢?是他傻吗?当然不是。陈胜是怎么说的:“我听说现在的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当即位,应当即位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心地善良,为我们劳苦大众说话,被秦始皇赶去当边防军政委,二世又把他杀了,只是老百姓还不知道。” 

老百姓认为扶苏很善良,为此屡次劝谏秦始皇,这个细节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扶苏在当时的老百姓心中,是体制内的健康力量,他们盼望他即位,如同盼望大旱中的甘霖。肯定每天都在想,忍忍吧,等秦始皇一挂,就有好日子过了。我们完全可以设身处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考虑,那时的老百姓,除了盼望明君,还能盼望什么?和政府相比,他们太弱势了。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铸造成十二个金人,而他们手无寸铁。力量相差如此悬殊,心灵更是孤苦无依。因为在那个时代,还没有过农民起义推翻暴政的先例,绝大多数人恐怕没想过起义。商纣王的百姓能盼望周文王,秦始皇的天下已经一统,当然只能盼望扶苏。扶苏就是老百姓心中的生命之火,希望之光,灵魂和一切的一切。扶—苏:双唇并拢,摩擦发音,然后转到齿间,扶。苏。有了他,生活才有盼头。 

本来以为扶苏能继承皇位,实行改革,谁知上位的是胡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胡亥刚即位,老百姓就普遍陷入绝望。恰恰相反,我认为也曾充满期望。扶苏即位,当然最理想;但胡亥难道一定就差?他们肯定不愿相信,一定会通过种种蛛丝马迹,极力挖掘胡亥身上的闪光点,把胡亥塑造或者幻想为体制内新健康力量。对于他们来说,体制内有健康力量当然更好,没有健康力量,也一定要炮制一个,否则人生就太绝望了。这就是囚徒的幻梦心态,值得研究。退一万步说,即使胡亥不健康,但秦始皇已经够糟糕了,换一个还能再坏到哪里去?何况新君即位,至少要大赦天下吧。事实上胡亥刚上台时,也确实给人们带去过希望。前几年,在湖南益阳兔子山出土的一封二世即位诏书: 

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今宗庙吏及著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律令当除定者毕矣。元年与黔首更始,尽为解除故罪,令皆已下矣,朕将自抚天下。吏、黔首,其具行事已,毋以徭赋扰黔首,毋以细物苛劾县吏,亟布。 

诏书中说,新皇帝将和老百姓“更始”,也就是让生活重新来过,共同创造美好未来。我敢肯定,这封诏书下达时,天下无数人会热泪盈眶,以为改革的春姑娘终于来到了。诏书的内容特别提到:不要用徭役去骚扰百姓,也不要因为小过错就惩罚基层干部。可见秦始皇的政策已经让普通官吏和百姓双方都受到了伤害,只是大家都敢怒不敢言,如果后面的政策真能按照这封诏书的精神制定,秦朝肯定不会垮。毕竟造反对任何一朝的百姓来说,都是迫不得已的事,何况在此前从未有过造反先例的秦朝。

 谁知就像万盛码头粜米的那群农民一样,一切希望都落了空。二世这家伙是个人头畜鸣的货,接下来的三年,他甩开膀子变本加厉做坏事。到了公元前209年,天下老百姓对二世已经完全绝望,此时如果你告诉他们,体制内还有一支健康力量,而且这支健康力量就是扶苏,他的地位很高,是秦始皇的长子,更有合法性,这对他们会是多大的鼓舞?肯定会含着热泪拥护,是吧。 

在那个时候,扶苏就相当于一尊菩萨,处于极度绝望中的民众,听到“扶苏”两个字,绝对痛哭流涕,死心塌地跟你走。至于项燕和扶苏是不是一头的,谁在乎?他们没准会想,就算项燕活着,肯定也会拥护扶苏。陈胜所在的大泽乡,位于蕲县附近,正是项燕当年兵败自杀的地方,当地人因为生活困苦,肯定也会思念前朝,思念前朝,免不了就会思念死在当地的项燕。至于项燕到底是什么身份,恐怕没多少人会去探究,就算知道又怎么样呢?时移世易,看到扶苏这么好,项燕难道不会拥护他?好人一定会拥护好人,这是一种很朴素的心理。

 当然,抬出扶苏,可能还有功利的考虑,就是有一定的安全性。我想,陈胜的起义之所以没有被马上扑灭,或许跟打着扶苏旗号有一定的关系,会让地方官产生一定的同情。当然,陈胜也没想到这么事业发展这么顺利,队伍迅速壮大,很快就攻占了一线城市——陈县。这个时候,已经可以跟秦国正面刚了,再打扶苏这个旗号意义就不大了。于是,史书上再也没提扶苏这个茬,陈胜和他手下的这一心理历程就被抹杀了。

 读历史有时要联系现实,历史,不完全是符合逻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