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中文网12月13日发表了了耶鲁大学法学院蔡中曾中国中心研究员董一夫的书评《从“一大”到梁家河:政治宣传在中国如何无孔不入》,在作者看来:

中国人生活在政治宣传无孔不入的世界里。近年来,中国官方的宣传口径对忠诚度的要求以及对“不和谐”声音压制的力度,在世界范围内可谓数一数二。在很多人看来,宣传一不真实,二不理智,因而不值得研究和推敲。然而,尽管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飞速发展,没有无孔不入的政治宣传的中国,仍然是难以想象的。实际上,借助网络等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政治宣传传播甚至更加高效,更加无法抗拒。
这篇书评是为耶鲁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何若书(Denise Y. Ho)近期出版的新书《策展革命:毛泽东年代的政治陈列》(Curating Revolution: Politics on Display in Mao’s China)所写。作者认为,这本书可以为人们如何看待中共的政治宣传打开一个大大的窗口:“一般人对宣传的认识,首先来自于那些被命名为“党的喉舌”的宣传工具: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不过,《策展革命:毛泽东年代的政治陈列》(以下简称《策展革命》)告诉人们,我们周围世界被刻意摆置和构造的环境,实际上都是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
《策展革命》选取了毛泽东时代在上海出现的六个案例,来说明宣传的无远弗届:中共“一大”会址的展览设计;上海蕃瓜弄棚户区“工人新村”的建设;五六十年代的“红领巾”接受的“爱科学、破迷信”教育;文革前的阶级教育展览;文革时期红卫兵的“功勋”展览;上海博物馆在文革“破四旧”时保护文物。
文章写到:
从表面上看,尤其是对没有亲历过毛时代的人来说,《策展革命》讲述的历史与当下的现实相隔甚远。但实际上,几乎任何一个50岁以上的中国人都在半个世纪前直接受到了毛时代政治宣传的“洗礼”。如今,正是这些受洗一代中的部分人在中国各个领导层掌握着主要权力,他们所做的种种对中国有着即时或长远影响的决策的根据,有许多也正来源于他们自儿时以来通过宣传而被过滤和传输的政治经验和思维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策展革命》集中展现的是毛时代的政治宣传,但书中案例所描绘的宣传却依然活在当下的中国社会。这一点,从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上,就可以清晰地看到。
政治宣传是如何蔓延到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的?就我与那些亲身经历过毛时代的前辈交谈所得出的结论而言,我发现,在个人层面,人们对宣传的就范大概有两种途径:一是“教育”——一种自外而内灌输的代名词,这其中包括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二是威权,即在政治运动的高压下自我反省并调整言行的生存机制。
欲读全文,请登录纽约时报中文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