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个报道,中央政府拟投入上万亿资金用于乡村振兴,各地闻风而动,都希望能从中分得一杯羹,好将自己家乡振兴起来。从大的形势上看,舆论对于乡村振兴,似乎信心满满,十分看好。有专家判断说,乡村振兴未来可能将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新兴力量。乡村振兴真的有这么乐观的前景吗?我以为并不见得。

去年夏天,我采访过一个扶贫村,看的景象是:无论是对口帮扶、产业扶贫,还是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治理都做的很好,唯独有一个问题,就是村里没有人。200多户的一个村子,常住人口只有100多,且大多数都是老弱病残。扶贫队长跟我讲过一个这样一件事情:村里仅有的几名党员,平均年龄65岁。找不到一个年龄在40岁以下的党员,这种局面造成的结果是:村里有事,比如抗洪、夏季抢收的时候,没有身强力壮、能扛事儿的党员冲在前面,发挥不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村里去年春节期间专门召集大家开了一次会,希望能有年轻人“返乡”支持家乡建设,但应者几无。春节一过,人们还是各奔东西,梦里老家,变成了游子们短暂歇脚的港湾。

这种局面可能不是某一个地方的特殊现象,而是相当普遍。在我的老家,就生活条件而言,比过去改善了很多,比如自来水、电话、4G网络、村村通公路、新农合医保等等,都一应俱全,对于一辈子生活在偏僻山乡的人而言,这些变化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与此同时,跟我采访过的那个扶贫村一样,人越来越少了。十多年前,村子里有四五十户二百多人,现在则减少了一半还多。我每年回家,父亲经常唠叨,再过一二十年,咱们这塬上就没什么人了。塬是黄土高原自然条件最好的聚居区,现在人口都在锐减,可以想象,以前还能看到袅袅炊烟的山区,如今早该荒无人烟了。

道理上讲,生活条件好了,人口流动和变化应该相对会小一些,怎么反倒更剧烈了呢?人都到哪里去了呢?我觉得,这大概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过去这十多年里,并不是农村的小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大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北上广这样的超级城市、长三角、珠三角、长江沿岸城市群的出现,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这其中,有很多人通过勤劳和奋斗最终实现了阶层晋升,由农村人变成了城里人。

其二是城镇化进程极为猛烈,优势资源层层集中,对人口流动形成了虹吸效应。以我老家的情况来说,十多年前,每个大村都有小学和诊所、商店等最基本的设施,人们可以就近生活,日常无虞。城镇化开始后,更好的学校、医院、商超等设施被建设起来,有能力的人自然要选择进城,因为这样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而再往上,县里、市里、省会城市都在加速发展,人口于是逐层向上涌动。

十多年前,我出生的村子里,没有人会想过将来能在镇上、县里、市里或者周边的大城市西安这样的地方买房子,现在,这样的现象则成了稀松平常的事情。隔年回去,就听说某家儿子带着父母一起进城了,村里又少了一户。这种局势持续了十多年,并且还在继续,它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处于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农村被彻底掏空,各种资源向上集中,在城市里,高房价、高成本教育、高成本医疗应运而生,人们的幸福感被现实剥夺,想回头,却发现身后已经无路可走了。

在我的老家,以前的村诊所、村学现在都没有了,即使镇上的医院,现在也变成了防疫单位,不接诊了。有病,对不起,到县里、市里去。对于一个已经进了城的人,他怎么能回头接受连一个学校和诊所都没有的乡村生活呢?上个月我去过江西吴城镇一个叫荷溪的村庄,几十户人家,全部是老年人,村里没有一家像样的卫生院或诊所。村民告诉我,如果生了病,就要摆渡去对面的镇上。而如果是夜间有急病,则只能挨到天明再说。对他们而言,住在这里,只有“混吃等死”的意义。要知道,荷溪村原名“墨庄”,扼守水路要塞,明清时期相当知名。今日之败,得由命乎?

其三则是低生育率。根据权威统计,2017年全国出生人口1700多万,死亡900多万,有专家预估2018年可能持平或者出现负增长。这真是一个可怕的预期。曾几何时,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现在则马上要面临“生死倒挂”的问题。有人说,人口出生率走低只发生在城市,农村并不显著,因为农村相较之下受传统观念影响依然很大,生育的愿望仍旧很旺盛。

在我看来,这都是拍着屁股讲出来的鬼话。农村本身都没有什么人了(准确地说是没有育龄人口了),还哪来的生育愿望旺盛?计划生育惨绝人寰地控制了数十年,中国人口还是跃居世界第一,今天社会之进步、国家之富裕,人口红利功不可没,始料未及的是,高房价、高生活成本、低欲望社会成了最好的避孕药,并且还到来的如此迅猛。

这些因素互为作用,大致能够回答“人到哪里去”的问题。再回到乡村振兴上,其实很简单,没有人,乡村靠什么振兴以及可持续发展呢?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三农”问题,而“三农”的核心是农村、农民和农业,但归根到底还是人,没有人,一切都是空谈。

前年参加一个会议,某位仁兄大谈“返乡青年”和“新乡贤”问题,认为这将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契机,我心里则一直在思索:人为什么要从城里回到乡村?假如在乡村,工作一天,可以赚到城里的一倍,自然是要回到乡村,但实际情况如何呢?我的母亲每年都去给果农干活,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仅得六十元。她常常对我说,要是再年轻一些,她肯定去城里打工。也有人说可以搞大农场种各种农副产品,可是,中国的农副产品相当低廉,农民根本赚不到钱。父亲给我算过一笔账,无论在地里种什么,主粮、杂粮、果子、药材、育苗等等,都很难获利,算计下来,一年的收入远远不及在城里做工的回报。这样的返乡,有何意义?

乡村如何振兴?空旷无人的乡村,振兴又有何意?田园将芜,归去来兮!这,真是一篇很大很大的文章。

(摄影:云从龙。未经授权,不得使用。)

往 期 文 章

乌合之众丨墨子丨奴仆丨汉代丨校园丨废货丨中国丨新年丨闻见录(三)丨闻见录(二)丨闻见录(一)丨黑夜丨唐朝丨棍棒丨五百年丨基因编辑丨俞洪敏丨马云丨记者节丨万州公交车坠江丨金庸逝世丨李咏丨为官不仁丨安倍访华丨日本丨为富不仁丨辛亥纪念丨一家独大丨菜市口丨张小平丨八个人丨境外视听丨五个学生丨国难纪念丨一锤定音丨砸锅吃饭丨万二跑了丨细思极恐丨王云五丨留住历史丨非主流事件丨世界杯丨临川老宅丨两个幸福丨暗面丨沈澈清丨白眼丨江歌案丨从我做起丨旧书店丨汤显祖丨方志敏丨黄今言丨史杰鹏丨反美丨中日KO丨抗战老兵丨档案软埋丨算个锤锤

点击左下“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拙著《明星与素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