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标题:向信息源同志学习——记我的一次思想转变

原创: 一个皮匠   来源:三个皮匠的随笔集

1.

周六的时候,碰上一件奇事。

在学校某社团大群里,突然有位同学发了个文件进来,大概就是下图这个样子:

很快,这份文件被发的同学撤回了。

但这是一个有近300人的大群,就在发出到撤回这几秒钟的时间内,已经有同学把文件截图/下载了下来。里面居然分门别类记录了过去一周该社团群内的聊天内容,按聊天主题梳理了三四个板块,每个版块细致到话题发起人、主要参与人、主要观点归纳、涉及的信息资源链接,在必要的地方还标注了「敏感」。

于是大家质问发这条消息的那个同学这是怎么回事,该同学回应说是「对于一些讨论的个人看法」、「记录自己的想法」。(如此勤勉的社员,夸!)

大家接着问他为什么撤回,他还挺横,反问:「哇,你有没有因为误操作发出消息的时候?」(真skr人才)

大家纷纷让他把文件再发回来一起看看评评理,他态度颇为牛逼:“没有这个义务。”(他倒是有整理的“义务”)

最后,他大概是高风亮节,为了体谅同学们感受,恳切地向全群宣告:“群发出来针对性太强,谁有问题可以私戳我!”随后为了不继续打扰大家,毅然退群,令人感动。

附图(内容):

2.

暴露在大家面前的事件到此为止,下面我们一起对这件事,尤其是对“有没有可能是自己记录”的问题进行一点小小的思考。

首先,这个文件名就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一个社团群成员(可能还是一个社员),为什么要制作一个自己社的“社团情况周报”呢?“周报”报给谁呢?自己吃饱了撑的“周报”给自己?何况已经是“(三)”?这位同学生活中仪式感这么强的吗?

再加上一段时间以来,全国高校存在“信息源”(观察师生思想动态并上报)的消息一直隐隐约约在身边回荡,这样一份文件,不得不引发人暧昧的联想。

尤其让人无法相信和管理方无关的,是文件中对“敏感”一词的特殊标注。何谓“敏感”?相对于谁的标准“敏感”?自己给自己整理个聊天记录还要提醒自己哪里“敏感”?

撤回这个动作,我理解为:这不是一个应该发在这里的文件,他不是自己也说“误发”吗?由此更可看出,这个“周报(三)”连同之前的周报(一)周报(二),是要“报”给一些在上位者,并且这个“上位”,高于群内主要负责人(即社长)。

那么在社团管理领域,社长之上还有谁呢?

3.

复旦大学本(专)科生社团,接受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由学校团委、学生会履行具体管理职能。

——这是在历年复旦社团管理条例中最常见的一个表达。

党委领导一切,把握全局,一般不会和具体的社团有具体的联系,何况“每周一报”这种细碎的小事。那么我们有理由推断,这份文件是要报给校团委、学生会的。具体而言,恐怕和校团委的社团团工委办公室、学生会社团工作部两个部门有关,事实上我了解到,这两个部门合作办公的程度很深,因此在下文中一般不作细致区分。

其实不用我多说,这件事是怎么一个情况,大家第一时间就已经能想得明明白白。坦白讲,刚开始我是十分愤怒的,认为这是一种监视、间谍行为,气得当晚就和朋友一起写了三个文章,但难度很大:1、虽然大家都明白,但我没有、也很难有这个文件是在“监视”的实锤证据链,事实上这件事的暴露本就是千载难逢;2、就算是我所理解的“监视”,违反了哪条规定吗?3、那个社团群里尚且还有好多人说:“别把这事儿闹出群,小心鸡蛋碰石头!”受害者比监视者还怕,以后监视者大可以连“悄悄”都不必;4、这件事的直接指向性太强(一个具体的学校部门),如果写了,虽是未添油加醋的据实写作,自己所要承担的代价可能比“适时地”说谎或装聋作哑还大,并且受影响程度不可预知。

于是几个朋友之间爆发了“发还是不发”的争论,于是越来越怂,于是三篇都没有发。

我那时感到难受,我那时还不够理智。

4.

然而今天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正是因为我通过内在的深刻的自我反思,终于发现了自己当时有多么幼稚可笑,没有领会组织对社团工作的一片良苦用心;我又想到可能还有同学依然陷在偏执的意见当中,有必要剖白自己的认识深化过程,启发更多的人。

比如有同学认为,这样的行为无异于特务工作。

唉,哪里会有什么“特务”!我们一样年纪、亲切友好的同学里,竟然会有“特务”吗?“特务”居然就在我们身边、微信群里、教室里寝室里吗?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非常不理性的。团组织关怀大家,又不想让同学们知道以后有压力,因此特地委托一部分思想政治先进、业务能力突出的同学,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计报酬,默默地记录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了解同学们的思想动态,以便更好地帮助同学、服务同学、保护同学,和“特务”、“间谍”、“监控”是完全不同的。

而当这样一位高尚的同学无意中出了一次表面上看起来是低级弱智的工作失误的时候,难道我们会忍心批评他、取笑他吗?这难道不正从侧面说明了,他勤勤恳恳为同学服务,收集整理大家的意见(还记名字),又要兼顾自己繁重的学业,每天压力有多么大吗?这时候我们最该给予他的难道不是同学间亲密无私的关怀吗?

甚至,这位同学是如此善于倾听、善于领会、善于归纳、善于总结,我们这些每天只顾自己表达而忽视了他人意见的自私的人,难道不是应该向他学习吗?每个社团要是都有几个自发做这种事的同学,我们复旦社团可以周周出周报、月月出月刊、年年编年鉴、社社有社史,不用费吹灰之力。文化建设就是这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可叹的是为什么我们自己却如此短视,还对这种宝藏般的同学心怀不满。

5.

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态,我了解了一下这位同学。本来还考虑过这样的模范就应该评优争先,充分发挥强力的引领作用,应该把他的年级、专业、姓名、微信号都充满崇敬地公布出来供大家学习瞻仰,我的文章也因此会蓬荜生辉,与有荣焉。

但我又考虑到,这样的同学总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以他纯粹的为同学服务、为组织服务的初心,是不会喜欢在一个野鸡公众号上被公开表扬这种彻底的形式主义的。何况,这件事公布出来之后,我真的担心崇敬他的同学挤满他的微信,每天发消息问候他、用特殊的眼光看待他,向先进同学学习是好事,搞成网络暴力式的学习可就适得其反了。

我就姑且外围描摹一下这位同学的辛苦吧。

他,不出所料,当然是团委下属的社团团工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这已经可以看出他热心公共事务,愿意用自己的时间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为社团服务。更感人的是,据说他还在管理学院分团委工作,这一方面证明了,他以优异的高考成绩(或其他方式)进入复旦最精英的院系(或许没有之一?),足见能力超群;另一方面双份为同学服务的工作,更是让人感到双倍的震撼——何况还是在竞争压力较大的管院!

可我又想到,这样一件光彩的事,该夸的难道只有这位同学,这位一线工作者吗?

6.

团委专门负责指导社团工作的老师,是孙天佩老师。在这里我写出了他的全名,因为我想,平素不直接出面的辛苦的幕后工作者理应获得最璀璨的关注。而且和刚才那位同学不同,孙天佩老师久经考验,是一位能力突出、素养过硬的优秀干部,一贯受到同学们广泛而热烈的喜爱,一定不会因为我几句真诚但却浅薄的夸奖和同学们汹涌澎湃的崇拜就迷失前进的方向。

巧合的是,指导社团团工委办公室的孙天佩老师,也出自管理学院分团委,大概是优秀的人总是相互吸引,他和我们刚才介绍的那位同学在工作部门上如此相似,据说也相互认识。然而因此我却听到有同学在外面议论说,“监视”社团群内部信息并整理上报的背后授意者,正是孙天佩老师。

这可真是荒唐!简直是一派胡言!正直的人难道就总要承受毫无来由的非议吗?我为这种言论感到心痛,外面这么说的人有什么证据证明孙老师授意这种事?更何况,我们已经反复说明,关注社团内部的思想动态不是监视、不是安插眼线,而是为了更好地为同学服务!因此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即使真是孙老师首肯、关注并指导的,我们每一个有良心的复旦人都只应该洒下感动的热泪——离开父母,居然还有人这样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

我向来只是神往,却并不认识孙天佩老师,因此很难具体地去阐述他每一个令人感动的优点。但他长相儒雅随和,我在路上见到,总是暗赞于心;他管理社团雷厉风行,出重拳用重典,社团监督、社团处罚双头并进,政治引领非常有力:另外,他也是一位令人尊重的辅导员老师,官方网站上辅导员的选拔标准是“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学习成绩好,有高度责任心、热爱学生工作,具有一定理论修养。”我想,组织对他的认可已无需多言,组织信任的好同志,我们当然更是无限信任和尊重。

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明没有证据证实那位同学把周报上报给了孙老师,我也要夸一夸他,因为在背后指导整个社团工作的辛勤劳动者,在被夸奖的行列里理应拥有姓名;何况这样细致而重要的周报在学校的社团管理系统内也只能给备受信任、至关重要的他;更何况两位高尚的人之间的交接,怎么会让我这样一个平庸的人看到呢?这次的“误发”,已经是我们能一窥伟大工作的无上宝贵的机会了。

有这样优秀的老师、这样优秀的同学,他们这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的一切,复旦大学才成为我们最安全舒适的港湾。我们的习以为常背后,离不开他们无私地默默地发挥作用。在这样精神的感召下,谁还能一叶障目,只汲汲于眼前关于“特务”、“监控”的谣言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