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期,全国各地出现多名同性恋者因自身性倾向而遭受歧视和暴力并自杀的情况,同时,网络上还曝出不少教辅资料存在污名化性与性别少数群体的现象,为此,同志平等权益促进会、跨儿心理小组与同城青少年资源中心联合发起倡导,通过寄送信件、提供性与性别少数去病理化资料等方式,在5月25日“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来临之际,让有关出版社明确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等性倾向、性别认同与性别表达已不被国家标准视为疾病,实现性与性别少数群体在教材中去污名化,进而改善LGBTQ+的生存环境。

“爱情不包括同性恋”、“同性恋和异性装扮癖都是不健康的性心理”、“要坚决地疏远同性恋”… …听到以上说辞,恐怕很难让人在第一时间将其与教材建立起联系。然而,这些看似荒唐的措辞却真实且大量地存在于我国的学习教料中,其使用范畴也不乏于医学和心理学教学中。

根据《关于印发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中文版的通知》,自2019年3月1日起,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全面使用ICD-11中文版进行疾病分类和编码。这意味着,目前,ICD-11已成为我国医疗机构诊断精神障碍的国家标准,是精神医学学生、心理学学生以及医疗机构重要学习内容。ICD-11延续了ICD-10的立场,其并不将同性恋与双性恋归为精神障碍的范畴。有所更新的是,ICD-11从“精神障碍”中删除了“性别认同障碍”、“易性症”、“异装癖”等与跨性别有关的条目,在“性健康相关状况”中增加了“性别不一致”及其下属条目,从而能够让跨性别者获得激素、手术等医疗服务[1],这意味着跨性别不再被视为是精神障碍。

然而,2014年发布的《中国高校教科书中同性恋错误和污名内容及其影响调查报告》显示,2001年后发布的高校教材中,仍有4成教材将同性恋视为是疾病,5成教材认为同性恋应被治疗(同城青少年资源中心,2014)。而根据ICD-10,这些教材中存在的将同性恋与双性恋归为性取向障碍、认为同性恋或双性恋需要被治疗的内容都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有悖于我国当时的精神障碍分类标准。

为此,同志平等权益促进会、跨儿心理小组与同城青少年资源中心联合发起倡导,根据同志之声#曝光恐同毒教材#的微博栏目收集到的教材名录,分别与相关教材的作者和全国前五十大社科类出版社(包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等)取得联系,并通过电子邮件与电话与相关人员进行了沟通。

此次倡导想表达的诉求包括:

1. 在编写精神医学、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教材时,能够参考ICD-11标准撰写与同性恋、双性恋及跨性别等性与性别少数群体相关的内容;

2. 出版社编辑相关内容时,不将性与性别少数相关内容归入“性变态”、“性心理障碍”、“性倾向障碍”、“性身份障碍/性别认同障碍”、“异性症”、“性偏好障碍”、“易装癖/恋物性易装症”等栏目中,而是放入“性倾向”、“性别认同”、“性别表达”栏目中介绍,避免误导读者;

3. 在再版精神医学、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类等教材时,能够对原有教材进行全面检视,若发现教材中存在病理化同性恋、双性恋及跨性别等性与性别少数群体的内容,或教授性倾向/性别认同/性别表达扭转治疗的错误内容时,能够根据ICD-11标准进行修改。

倡导过程中,大部分出版社表态都比较积极,我们反复和对方强调了ICD-11的标准,一些工作人员表示会向上级反馈并联系编者,一些出版社表示图书版本比较旧,但在新版图书发行时会参照新标准,相关反馈可参见下表:

《现代管理心理学》 程正方 主编从原单位退休,无法直接取得联系,已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沟通,表示会与作者取得联系后给予反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调适》 李中国;

李树军

与李中国取得联系,对方表示于去年年底交稿的新版本中已删去针对同性恋的歧视性和不严谨内容,并感谢建议。
《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用教程》 黄新红;

林川;

余琼

无法直接联系到作者,但与南开大学出版社沟通后,对方表示感谢提议并已注意到此问题,此书流通量较小,暂无再版计划,并保证若再版将不会存在相关歧视性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 格桑泽仁 与所在心理工作室学生确认电子邮件后,已通过邮件形式向其投递了函件,目前正等待回复,将保持跟进。

此外,倡导组也得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武汉大学出版社的回复,其中武汉大学出版社表示会学习有关内容并转达相关编辑人员。

看似很小的一个行动,都可能会影响到出版社的后续出版内容。在与南开大学出版社沟通时,倡导组刚提到心理类书籍,对方就积极的问道:“是关于同性恋的内容吗?“在得到肯定的回复后,对方接着说:“之前有人反馈过类似的问题,我们已经注意到了,在之后出版的图书一定不会含有歧视性的内容,谢谢你们的建议。

不过,倡导组也时常碰壁,在发送邮件后一些编者迟迟未给答复。

本次寄信行动与以往行动相比,除了倡导对同性恋、双性恋去病理化,也倡导对跨性别去病理化,但出版社在表态中只提到对同性恋去病理化,未提及跨性别部分,这反映了出版社工作人员可能对跨性别没有足够认知,将跨性别等同于同性恋,或还未注意到过往教材中存在的跨性别病理化内容已经在最新的ICD-11中被删除。

摘自格桑泽仁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

在原有书目名单的基础上,倡导者Broccoli注意到,北师大教育学院教授钱志亮在其2011年出版(后多次再版)的《儿童心理问题咨询》中,鼓励同性恋者与异性结婚,通过婚后性生活和快感弥补“过去的创伤”。目前Broccoli正着手与该教授取得当面联络并持续追踪。

目前,针对五十家出版社的倡导已几近完成,能取得联系的编者大部分也已取得联系。

除了一对一的游说工作外,倡导者曾经也通过影响性诉讼的方式推动教材去污名的议题(详见:新年追踪:高校“恐同”教材产品质量纠纷第一案)。“西西诉出版社/京东案”于2017年7月立案,并经历了两次开庭延期,两年过去,目前案件处于涉案教材的产品质量鉴定阶段。

此次倡导涵盖的图书和出版社只是冰山一角,依然有很多教材逍遥“法”外。在此,倡导组向公众发出倡议,希望有更多伙伴参与其中,可以参考文末链接里的模板,向社会发出你的声音(相关材料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提取码:bly9)

(感谢参与此次倡导的10名倡导者,ta们是:小草,兔宰治,2厘米,欢喜,528,Jason,Broccoli,脑脑,Cheuk,西西。)

[1]根据世界跨性别健康专业协会《变性者、跨性别者、和非性别常规者的健康照护准则(第七版)》的指引,一些跨性别者由于身体的性特征与心理的性别认同不一致,需要通过激素治疗、性别手术等医疗干预改变身体的性特征,使身体与性别认同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