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习华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2020/03/%e3%80%90%e5%bc%82%e9%97%bb%e8%a7%82%e6%ad%a2%e3%80%91%e5%8d%97%e4%ba%ac%e6%97%a5%e6%8a%a5%ef%bd%9c%e4%b8%ba%e4%ba%86684%e4%b8%aa%e8%80%81%e5%a4%96%e7%9a%84%e5%ae%89%e5%ba%b7/

3月26号,南京日报刊出一篇神文《为了684个“老外”的安康》。文章一经传出,几乎所有读者都感觉不适。

这篇文章的恶心之处,首先就在于让人想起新华社历史上最经典的报道——《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

在上个世纪1960年,国家处于最困难的时候,当时人力物力匮乏,救援设备也不先进,但为了快速紧急准确救援61名工人,演出了一场真实感人、惊心动魄的画面。

那种崇高朴素的抢救情谊,书写了国家对劳动者生命的爱护,彰显了劳动者作为国家主人的自豪。文章一经报道,感动了千千万万中国人民。

但今天南京日报的报道,看完内容后,再看《为了684个“老外”的安康》标题,实在是亵渎了《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全文散发的某种味道,不仅让人如鲠在喉,而且有点恶心。

看文中最经典的报道:

“有的‘老外’一次只买4片面包,确保每天吃新鲜的,我们就每天送上门。”“‘老外’要喝桶装纯净水,一次性购买了4大桶,我们就帮他一桶一桶从小区门口扛到楼上。”

读到这里,我真的为那个要喝矿泉水的归国留学生叫屈!她不就是要喝个矿泉水嘛,还愿意自己买。但你看网上顿时一遍骂声,一夜之间,“建设祖国你不在,千里投毒你最快”传遍大江南北,个个说起义愤填膺。

要知道,就在中国疫情最紧张的时候,是海外华人,包括这些留学生,从世界范围筹集抗疫物资,结果就是一瓶矿泉水,搞得好似恩断义绝。

再看文中的经典片段:

“有一位外国友人买了大件物品,没有电梯,我们硬是派了两个人抬上4楼、送进家里。”“有个小年轻酷爱淘宝,我们有一天帮他送了20多趟快递……”

如果那个拜耳员工、澳大利亚的女华人看到这里,我估计她肯定会大喊冤枉啊。为什么同为老外,自己与这群老外的待遇天壤之别?为什么自己的工作都被拜耳解雇了?

所以在报道中,我看到一个金光闪闪的词语:累计684名“老外”享受到了“包保服务”。是的,是“服务”这个词语,因为我在很多基层政府报告中,经常看到是“管理”,怎么一面对684个老外,就变成“服务”了呢?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洋人在中国享受超标准待遇,成为一个民族近代史上的心灵隐痛。正因为这样,无数仁人志士杀身成仁,追求民族的尊严和平等。

所以在1949年,当听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全国人民热泪盈眶。怎么在国家发展到今天后,面对老外我们依然不自觉自矮三分,躬身自卑呢?

整个报道内容中,看到的是对老外的无微不至,如果能够面对街道居民有这样的报道该是多好啊。报道里的一些服务内容,对自己的居民是不可能做到的,但在这里竟然津津乐道。

不是说不要对老外做好服务工作。但不能内外有别,更不能在中国的土地上,让老外享受超国民待遇,只因为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怎能厚此薄彼。

不是说不要对老外做好服务工作。但要按老外的价值观行事。在他们的市场经济观念里,享受高质量服务,就需要支付高额人工成本。我们怎能免费纵容?

在他们的法制理念里,他们自会尊重所在国法律。在他们的平等理念里,自己只需要享受所在国的国民待遇。

人性是经不起考验,更经不起诱惑的。面对报道里显得过分的服务,你无底线提供就不应该,还报道出来就更显得恶心。

 

相关阅读:

【异闻观止】南京日报|为了684个“老外”的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