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鄂如仇】47×31 纸本水墨|河夫作品 2020

释义

也作“嫉鄂如仇”。原指武昌首义之后,清廷视鄂地民众如寇仇,后泛指所有的极端地域歧视。

出处

武昌乱起,各省响应,朝论纷呶,王公贵人皆气馁,莫知所为。或疾鄂如仇,为清室安危计,拟禁鄂人来京。良弼独与三数才杰朝夕规画,外联群帅,内安当国,思以立宪弭革命,图救大局,上下皆恃以为重。

——《清逸史稿·良弼传》

1911年10月10日,因配制炸弹时不慎爆料,武昌新军仓促起义。消息传到北京已是第二天,清廷猝不及防,王公贵族完全不知道怎么应对,自上至下的慌乱可想而知。

这时候,就有人提出荒唐的建议:为保清王室的安全,应该下旨禁止所有鄂地民众进京。

这种典型的驼鸟政策到底有没有施行,史料无载,不得而知。

当然,清廷上的满汉大臣也不全是颟顸之辈,良弼,就是相对精干的人才。

爱新觉罗·良弼,满洲镶黄旗人,曾留学日本,入读士官学校步兵科(后来蒋介石一门心思想进去的学校)。所以,跟那些没文化也没出过国的清王室土鳖不同,“刚果有骨气,颇自负”的良弼不但有一定军事才干,或多或少也还是有点新思想的。毕业回国后,他担任陆军部军学司司长,参与改军制,练新军,立军学,俨然是清廷内部改革派,与铁良一起被誉为“满清体内良”。

所以,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清廷后,良弼并没有像其他王室成员一样如无头苍蝇般乱转,而是立即作出反应,跟几个有能力的官员日夜开会商讨对策,派人到各地联络军政要员,寄望以立宪来消除暴力革命,挽狂澜于既倒。

只是,这一切都太迟了,清廷在“立宪”问题上搞的猫腻,已经耗尽了民众的耐心。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像良弼这样想干点实事的所谓体内良,恰恰就成了两边不讨好的人,《清史稿》说他“思有所建树,颇为时忌”,就是清廷内部保守派视他为另类,革命派则认为他有一定能力让清廷苟延残喘,必除之而后快。

武昌起义两个月后,1912年1月12日,良弼与铁良、载涛等皇族成员组织“宗社党”,被推为首领。七天之后,即1月19日,宗社党以“君主立宪维持会”名义发表宣言,要求隆裕太后坚持君主政权,反对共和。

可是,仅仅再过七天,1月26日深夜,良弼就在自家府门前被同盟会员彭家珍用炸弹炸成重伤,医治无效而死。

良弼之死,成了压垮清王室的最后一根稻草,在京满清贵族人人自危,这才明白,“禁鄂人来京”根本挽救不了“大清药丸”的命运。2月12日,宣统即宣布逊位,大清彻底玩完。

按《清史稿》的说法,良弼“死未旬日,而逊位诏下,时皆悼之”。从“颇为时忌”到“时皆悼之”,实在颇为讽刺。可想而知,“悼之”者,不外是对寄望良弼能挽救大清的王室成员,以及,对大清还抱有幻想的改良派。

可见,“早一步戈尔巴夫,晚一步齐奥塞库”才是万世不易的规律,谁都逃不过。

闲篇

疾鄂如仇,本来是指因恐惧而仇视鄂人,后来也就引申为指所有的极端地域歧视。

这种地域歧视,古早有之。如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遭受到的鄙视,几乎从开国之君熊绎就开始了。

跟鲁、齐、燕、晋等老牌诸侯国都是周武王革命成功后分封的不一样,熊绎之有楚国,拜周成王分封所赐。周成王是周武王的儿子,感念熊家从曾祖开始就侍奉周文王和周武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就把南方一块没人要的蛮荒之地封给了熊绎,这才有了楚国。

所以在周成王眼里,楚国是不配拥有跟其他诸侯一样的地位的。熊绎感受到的羞辱,记载在《国语》之中:

昔成王盟诸侯于歧阳,楚为荆蛮,置茅蕝(jué),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为盟。

周成王在歧阳(今陕西宝鸡)和诸侯会盟,熊绎也兴冲冲地赶去了,不料,到了之后,却被成王拒于殿门之外,只让他为会议打杂,甚至跟另一个蛮夷——鲜卑领导人一起守护祭天用的火堆,必须保证火不灭,否则还得问责。

熊绎的失落可想而知。

仅仅过了四五十年,报应就来了——周成王的孙子周昭王,为了教训屡不听话的楚国,几次出兵讨伐,都没捞到好处。最后一次,更是在汉水中被楚人把船凿沉,死于非命。

时间轴再往后拖几百年,楚庄王称霸诸侯,楚国的军事实力引得诸侯侧目,但楚人被鄙视的地位,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今天我们脱口而出的很多成语,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画蛇添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等,每一个都在嘲笑着楚人的智商。

但是,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偏偏就在楚人中,出了一个到处说的老子,他在文化史上的影响力,完全不在孔子之下;他的学说,甚至比孔子更有生命力,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所以,后来他跟孔子、慧能一起并称“东方三圣”,为世所公认。

到了战国中后期,军事上,楚国更是发展成为能跟强秦抗衡的唯一大国;文化上,也出了个站在先秦文学顶端的人物:屈原。后来楚国虽然也被秦灭了,但谁都知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项羽血腥地报了楚仇。没多久他虽然在“四面楚歌”中被刘邦灭了,但严格来说,刘邦也是楚人后裔,他的祖籍沛郡,战国时期也属于楚国;革命之初,他跟项羽一样,都是接受楚怀王领导的。

所谓楚汉相争,其实是千万同胞血流成河的“楚楚可怜”。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汉朝,是楚人建立的。而这个朝代,也是“汉人”、“汉族”称呼的由来。若不是项羽把刘邦封在汉地,今天,我们也完全有可能被称为“楚族人”。

而汉地得名的由来——汉水,由秦入楚,最后在楚地汇入长江,那个地方,就称为“汉口”;汉水的南面,则是汉阳。汉口、汉阳,和隔着长江的武昌一起,并称“武汉三镇”。

地理上,再次证明,楚也是汉,汉也是楚。

所以,让大清彻底玩完的事件,看起来是发生于武昌的偶然事件,其实,偶然中,也是历史的必然。

在网上,则有网友把这成语反转过来用:仇如鄂疾。真是一语成谶。

造句

历史已多次证明,谁疾鄂如仇,谁就将自食其果。

点以上视频,可看河夫作此画的过程。画作《嫉鄂如仇》现已在河夫艺术微店出售,点阅读原文可进,本公号读者亮明身份有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