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上人曰:一个医生倒在抗击SARS的前线,政府要追认为英雄,父亲却断然拒绝,因为他认为“行政官僚企图用滥情式荣誉来掩饰自己决策的过失,是一种可耻的行为”。他上法庭要求国家赔偿,以赔偿金和自己的积蓄成立基金会,帮助清寒学生。这就是现代文明,这就是现代公民。我看到这个真实的故事很感动,特意分享给读者朋友,也希望大家多多转发。

我的儿子不是英雄,他是被害死的

社会时尚周刊 | 文

“妈,别担心,我会好起来的! 我还答应母亲节要陪妳吃饭,送妳礼物! 妈,能不能再抱我一次,像小时候搂着我一样,轻抚我的背、哼一首儿歌、用软软的手摀着我的额头,妈! 能不能再看一看妳,看妳笑起的眼角,堆起的皱纹,看妳的身影在岁月里逐渐老去,看妳望着我的时候的眼神。”

这是为纪念SARS五周年而举办的公益舞台剧「SARS再见」中的一幕感人剧情,每当看到这一幕时,林亨华就忍不住要流下眼泪,因为这些台词全都出自于他之手。而写这些台词却完全是根据真实改编,虽然情感真摰,但故事结局却让人唏嘘不已。因他的儿子就是台湾第一位因SARS殉职的医师林重威。

林重威医生(1964-2003)

民国64年出生的林重威,是澎湖县人,从马公高中毕业后,因成绩优异,保送台北医学大学医学系。他2003年3月27日才刚退伍,因女友任职和平医院,他从4月1 日起也到立和平医院担任内科住院医师,预计7月1日再转到国泰医院任职,还择定要在8月15日结婚。人生原本是那么美好。没想到因为4月12日起在和平医院B栋8楼照顾SARS病患,让他的年轻生命瞬即殒落。

林亨华说,林重威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负责诊治有肠胃道感染与高烧不退的刘姓员工。林重威虽曾一度怀疑病人感染SARS,但医院未做好事前防范工作,也未告知他院内有SARS病人,且病人太太哭喊:“我先生就要死了,穿什么衣服都不要紧,求求你们快一点”,在如此紧急情况下,林重威来不及穿隔离衣,就前往救治病人。刘姓病人不久后死亡,经事后追查确认他是和平疫情扩散的的重要病例。

才没几天后,还未警觉疫情就在身边的林重威,在4月20日发现自己发病了,随后也被隔离,29 日清晨2时30分转入国泰医院隔离病房救治,他的病情时好时坏。5月7日,林重威在发病过程中,曾透过隔离病房的玻璃窗向妈妈挥手。5月14日清晨仍能写出:“爸爸别担心,我有喝果汁,哈哈。”没想到5月15 日下午5时15分,林重威就不幸逝世。且受限于防疫规定,当晚11时就火化。

SARS时期,台北医学院校园内,黄色丝带代表对林重威学长的不舍与敬重,在校学弟妹们为这位优秀校友以鲜花歌声惜别。记者林秀明/摄影

好多年过去了,儿子染病猝逝的过程,仍然萦绕在在林亨华心中。他也从这段过程中,感受到人性的自私,体会过惊骇和悲痛。他说,只能以“锥心泣血、痛不欲生”来形容,只有曾身历相同处境的人才能稍有体会。

虽然悲痛,但林亨华决定用最大的力气走出悲情。不过要走出悲情,首先一定要了解真相。在突破种种阻挠中自力调查,他发现台北市政府及和平医院未做好事前防范工作;在疫情失控之际,又以错误的封院隔离政策召回全体和平员工;将员工集中于充满病毒的和平医院,又未成立接管小组;相关外援物资、人力都乱成一团;配套不足,妄图让和平医院内员工,自己组成自生自灭系统,决策明显不当。

现为马公高中校长的林亨华表示,在林重威华殉职后,曾有台北市政府员工打电话问他:“林重威医师是否愿意入祀忠烈祠?”林亨华斩钉截铁拒绝并说:“林重威不是英雄,他不是自愿的,他是被害死的,因为没有人告诉他,病房内有SARS病患。”

他认为,“行政官僚企图用滥情式荣誉来掩饰自己决策的过失,是一种可耻的行为”。不但拒绝儿子身后接受此“殊荣”,更直接要求国家赔偿,希望能唤起政府的重视。

官司诉讼期间,林亨华说,曾遭到多方攻讦,也只能一笑置之。他说:“电光石火度一生,何若蜗牛角上争。”想一想,口水战真是无聊透顶,能做出有益人群的事,才是本事。

凭着此信念和对儿子的爱,他竟打赢国赔官司,并获赔748万元。林亨华再拿出积蓄252万元,连同国赔所得凑成1000万元,成立“财团法人林重威基金会”,透过基金会运作,帮助缴不起学费的清寒学生。

如今基会提供的奖学金,金额在澎湖县算是相当高额的; 且为偏远地区学生办理研习营,培养其多元才能与领导能力; 提供图书送给学校、积极建立书香社会。林亨华深信点点滴滴的涓流,一定可以汇成洪流的大爱。

打国赔官司、成立基金会、参与「SARS再见」舞台剧公演,林亨华的毅力惊人。林亨华表示,悲伤只会带来颓丧、振作才有希望,这是许多人用来勉励别人的话。但对罹难者家属来说,要消除心中的阴霾,岂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事。而他是在“不为利害兴讼、只问事实真相”、“不图赔偿金额,只求公理正义”、“ 不重冤情昭雪,只盼勿蹈覆辙”、“不计个人得失,只愿公益利他”等原则下,才重新振作起来。只希望唤起国人对防疫工作的重视,以免不幸事件一再重演。

「SARS再见」记者会,邀请SARS殉职医生林重威的父亲林亨华(左)出席,分享林重威殉职五年的心路历程。记者徐兆玄/摄影

“在我们批判别人之前,先要有一种假设的同情”,林亨华说,这句话是是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名言。对于公共政策的讨论要有同理心,不必陷入悲情,这就是他的体认,而他的种种做法,就是要走出悲情,迎向光明。这也是一位父亲对早逝的儿子,无尽的爱。

附录:财团法人林重威基金会缘起

2003年四月的SARS疫情,给台湾带来了不可名状的恐慌,埋藏在人性深处的集体恐惧与自私显露无遗,人类的理性与尊严禁不住考验而濒临溃决。无数医护人员遭殃罹难,多少受难家属暗夜引泣,此一往事,大肚能容者可以不必紧衔追究,有识之士却不能不记取教训。

重威接受政府离岛医疗人员养成计划公费补助,至台北医学院受医学士教育,完成教育后要回乡行医,以回馈乡里,报答地方。唯因政府为鼓励离岛医生提升素养,修改法令允许医学院毕业后的公费生继续专科医生的深造,返乡后方能独当一面而驾轻就熟,因此申请在教学医院-国泰医院接受专科医师的训练,准备自92年7月1日起开始受训。惟2003年3月27日军中退伍,距报到尚有一段时间,故应和平医院三个月的短期聘任,于4月1日报到。讵料SARS疫情遽起,一介新科医师在院内感染科人员未实时告知情况下被推上火线,重威视病犹亲,不搪塞、不卸责,即使已受感染仍不怨天、不尤人,其勇气与担当,其宽容与豁达固已超于常人,只是抚今思昔不胜怃然怅惘!

重威往生之前,即有很强烈的使命感,念兹在兹唯地方医疗水平之提升,故乡人才之培育,家乡之繁荣与进步,虽壮志未酬,但家属愿意为其完成,遂以成立基金会的方式来运作,冀望发挥功能,完成其服务奉献的素志。

盱衡当今社会,现存慈善团体及机构林立,各有其服务对象。唯就学中的孩子有很多非低收入户,但因家庭经济因素无力升学、缴不起学费,甚至买不起午餐,遑论其他参考用书之取得,亟待各界伸出援手。重威双亲从事教育工作数十年,有鉴于此,故以教育做为财团法人成立的目的事业,盼能实际照顾上述这些学生,弥补现存缺憾。并先从高中职校做起,每年拨给定额款项供图书馆添购新书,使学子们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能汲取新知,迎头赶上时代的尖端,崭露头角。基金会第一届董事热心襄助,提供卓见,玉成此事,功不可没,令人感佩!

「河流因失去波涛而显出澄静的智慧」,愤怒只会加深仇恨,悲伤只会带来颓丧;宽容必定萌发和谐,振作必定拥抱希望。基金会将把重威及其家属的这一份爱传播下去,因为这是澄静的智慧,流域所及,广受润泽。

来源:财团法人林重威基金会http://www.chungwei.org.tw/introductio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