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邓艾艾艾

看到有小学生跳楼的伤感新闻,她在告别世界的前一节语文课上,对《三打白骨精》写下这样的读后感,“这篇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被表面的样子,虚情假意的一面所蒙骗。在如今的社会里,有人表面看着善良,可内心却是阴暗的。”

语文老师批阅时,把这些都用朱笔删去,写下主流到令人窒息的五个字——传递正能量。

我以为作为一个活在在今日中国里的成年人,无论为人如何单纯,也会大约知道小女孩这些话是显见的事实,不仅成立在此时此地,也成立在权谋尽载的历史里,甚至成立在更普遍的多样人性中。古今中外,无论是世俗与生活的经验,还是文学或科学的探讨,都不避让这种灰色的复杂。

但在“正能量”横行霸道的价值导向下,阴暗是不被承认的,至少不允许被理应“天真灿漫”的孩子指出,愤怒被阉割,颓废被绞杀,悲观被绝育,消极被关押,一脸微笑,满口光明,垄断了传递的设计,限定着弘扬的规则。

成年人尚可以靠沉默与表演去游渡这种无涯的虚伪,足够聪慧又还未足够被圆滑所同化的孩子们只能被天然心性与塑料教育的矛盾挤压到疑惑与混乱,更坚硬的人格会反射更真诚的痛苦。对低智正能量的勒令强求,终于选拔出两类人,一是真诚的笨蛋,而是虚伪的精明人。

中国教育对孩子们最广泛又悠久的迫害,还不是令他们痛苦,而是令他们熟睡,令他们迷醉在虚假的做作里,那种摇头晃脑的歌颂,那些张牙舞爪的谄媚,那样得心应手的卖弄,参与者若自洽在了自己的“正能量”世界里,并不见得痛苦,但这未必不是另一种窒物无声的迫害。

幸福,正确,积极,这些都是可以构建化欺人的概念,但真实不能,因为真实从来不是以主观感受为标准的。有人爱鹿,有人不爱,在爱鹿主义的教材下,人们或许会统一地觉得爱鹿是幸福的,是正确的,是积极的,但鹿永远不会因为被觉得是马,就真的成为马。

我们向往光明与美好,但要承认阴暗的事实,也要允许对阴暗的指出,更要尊重愤怒、颓废、悲观与消极的自由,如我过去写下的——

原来语文课上学“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得到的教育是,反映了“积极乐观的精神”,甚至“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那时我们年少气新,对未来的一切充满向往,所以这样的诠释很能令人满意,却残忍到不顾诗人是以沉舟病树自喻,得意洋洋地把自我的命运代入到千帆与万木里。“我们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也不必假装看不见那些失败与落后的你我,千帆竞发,沉舟无放弃,万木争荣,病树有尊严。

要避免更多的逼死与加害,本无需“疏导”“开解”敏感者的心理,而是要涤尽这和和美美却昏昏沉沉,只有跟着合唱装疯卖傻才能存活的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