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特朗普迄今为止还没有承认落败,但拜登当选的大局已定,如无意外,他将于明年1月20日正式就任美国总统。目前,世界各国也都已经向拜登发出贺电,之前对拜登当选一直保持沉默的中国,也在今天(11月13日)向其表达了祝贺。与强调“美国优先”的特朗普截然不同,拜登被普遍认为是多边主义的拥护者,在他就任后,美国对中政策会否发生逆转?降至冰点的中美关系,能否再次回暖?中国数字时代综合多篇报道和评论,试图在本文中为你解析拜登的外交团队和外交政策。

特朗普执政的四年,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黎蜗藤在为端传媒所写的文章中总结,过去四年中美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特朗普上任到2018年3月开打贸易战,双方处于试探期。特朗普虽然在诸如台湾问题上给中国下马威,但双方关系并未明显恶化。从特朗普派出小孙女用中文向中国祝贺农历新年,到2017年3月特朗普在自己庄园招待习近平,再到2017年特朗普访华,美中关系一路走高。

第二阶段,2018年3月美中开打贸易战到2020年1月双方签订第一阶段贸易战协议。这个阶段,美中关系全面转折,双方主要围绕贸易战大打出手。但今年1月初第一阶段协议签订后,双方本来可以进入一个和缓的阶段。

第三阶段,从2020年2月至今,最早在中国武汉爆发的新冠,美中关系急转直下,恶化到自1970年代恢复接触以来的最低点,美国在多个战线向中国开火。

拜登会延续对华强硬政策吗?

对于拜登就任后是否还会延续对中强硬的外交路线,目前主要有三种看法。

img

习近平和拜登。图:Tim Rue/Corbis/Getty

第一种看法认为,对中强硬已成为两党共识,拜登当选不会扭转这一趋势,只是在策略和方法上会和特朗普会有所不同。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中美关系专家约什·库兰奇克在接受半岛电视台访问时表示,在有关中国的问题上,特朗普与拜登之间的分歧“相对较小”,“尽管美国的政治制度在当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两极分化,但是在对中政策上,民主党人与共和党人之间却达成了大量的共识,我认为,两名总统候选人之间在这个问题上可能只存在部分相对较小的分歧,而不像某些人想的那样大,而贸易政策将是双方之间的分歧所在。”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副院长林采宜更直言,“对于中国而言,特朗普是一只无刃的钝刀,拜登则是一把精致的匕首。拜登执政,中美关系的本质不会发生改变,但是交锋的模式会相对柔和,谈判的方向,协议的执行等将更加可预期。”

台湾《联合报》社论也认为,中美交恶是“修昔底德陷阱”的结构性因素:崛起的强权与守成的强权之间,必然会有的紧张关系。这项紧张,不会因为领导人的私人关系,或是美国新政府与北京的蜜月期,而有太大改变。拜登政府将以更有效的手段来应对中国崛起,而随着战略竞争加剧,中美在南海或台海发生冲撞的机会也不会下降。

《华尔街日报》的报导援引拜登助手的话称,拜登亲眼目睹了习近平和其他中国领导人越来越专制的倾向。在2013年的一次会议上,拜登告诉习近平,美国将无视北京方面扩大防空识别区的尝试,并将支持盟国这样做。在奥巴马任期接近尾声时,美国开始打击网络盗窃,挑战中国在南中国海的领土主张,并加强对中国投资美国技术的审视。

在我们搜集和整理材料的过程中发现,持这种看法的意见占大多数。

第二种看法认为,尽管中美关系短期内无法逆转,但拜登当选将纾缓两国紧张关系。

北京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兼职副研究员孙冰岩在澎湃新闻撰文指出,未来中美实力对比这个大背景不会改变,但拜登当选,构建管控分歧、限制冲突、选择性合作与总体稳定的中美关系是有可能的。

丹佛大学约瑟夫·科贝尔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美中合作中心主任赵穗生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长期来看中美战略竞争关系仍将延续,如今的大环境也让拜登无法在经贸冲突等领域做出立竿见影的改变,但由于拜登政府强调游戏规则以及美国需要承担国际责任,这会为中美关系发展提供合作契机。

《环球时报》社论也指,“特朗普政府过度消费了对华强硬政策,好出的牌几乎全都甩到了桌面上,这让拜登政府实施‘更加强硬’对华政策的资源大大减少。”

在我们搜集和整理材料的过程中发现,持这种看法的主要是中国学者和中国官方媒体。

第三种看法指出,拜登在中国政策的论述上暧昧躲闪,避重就轻。

知名时评人长平就撰文指,拜登在正式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后发表讲话,称美国面临着四大危机:新冠疫情、经济危机、种族平等及气候变化。与特朗普将问题具体化或者过度具体化相比,拜登将问题抽象化或者过度抽象化,而且回避了特朗普任内最重要的议题:中国威胁。甚至,在气候议题中包括了回到过去与中国合作的可能性。

黎蜗藤在为端传媒撰写的评论中也提及,拜登本人一向是全球派的支持者。拜登本人过往和中国打交道的记录以软弱著称。直到在去年5月的竞选初期,他还认为“中国不是我们的竞争对手” ,被普遍批评为严重低估了中国在经济和科技上的进步。此后,他才开始说自己对中国强硬。而在拜登竞选的官网中 ,罗列了50项议程,却找不到专门的中国问题议程。除了很空洞地把“中国的崛起”列为世界的无可避免的挑战之外,论述中国的具体议程只有重建世界领导力气候变化两个。而前者,中国只出现四次,头三次都是在相对无关重要的议题,最后一处是有关气候政策。此外,无论拜登还是哈里斯在总统和副总统辩论中,都对民主党对中国的政策避而不谈,转而指责特朗普的中国政策“失败”。

这一看法并未对拜登未来的外交政策作出预估,却指出了拜登在对中政策上缺乏论述的事实,相比于解决美国国内问题,对中政策可能并不是拜登未来四年的施政重点。

拜登的外交班底有哪些人?

美国总统的外交政策并非由总统一人决定,总统决策受到其外交班底的影响非常大,所以了解拜登的外交班底,也了解他就任后对中政策的重要切入点。

据财新网分析报导,拜登外交政策上的长期智囊、现年58岁的布林肯(Antony Blinken),被认为是最可能出任国务卿或国家安全顾问的人选。布林肯的外交观与拜登一脉相承。他将特朗普过去四年的外交遗产,形容为从全球事务中“全面撤退”,因而决心重塑美国在国际上的领导力,承认并应对正在崛起的各种力量和影响国际外交的新因素。

img

布林肯(Antony Blinken)

根据布林肯的阐释,拜登团队认为,在特朗普执政之前,美国一直以来都在制定国际规则和各国间的互动中,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但特朗普放弃了这一职责,使美国从盟友与伙伴间、从国际组织和已经达成的多边协议中“全面撤退”(full retreat)。他说,当美国不再领导和参与国际事务,后果便是:要么让其它国家补位,取代美国成为领导者;要么无人领导,而领导角色的缺席则给国际体系带来诸多混乱——“无论哪一种,对我们都是不利的。”

除了布林肯以外,拜登也吸纳了长期混迹于各届政府、来自民主党不同派系的政策圈精英。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师、太和智库研究员陈征在微信公众号“思想潮”整理了部分拜登外交政策团队成员的背景,美国之音也整理了拜登的外交政策班底。陈征指出,其中三个人将是给中美关系定基调的关键人物,他们分别是:

img

杰克·苏利文(Jake Sullivan)

杰克·苏利文(Jake Sullivan),44岁,是民主党内公认的外交智囊和政治“新星”。他是希拉里·克林顿的嫡系,也是她竞选总统时属意的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人选,希拉里甚至曾放言称苏利文未来有竞选总统的可能。苏利文曾连续两次参加希拉里竞选团队,并追随她进入国务院,掌管政策规划司。在希拉里离开政府专心备选时,苏利文本计划辞职,因能力出众被奥巴马极力挽留,转任拜登副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曾参与操盘美国与伊朗的核协议谈判。希拉里败选后,一度深受精神打击的他重新振作起来,创立了反对特朗普外交政策的“国家安全行动组织”(NSA),该智库几乎囊括了民主党建制派外交和国家安全圈所有重要成员。

img

库尔特·坎贝尔(Kurt Campbell)

库尔特·坎贝尔(Kurt Campbell),63岁,希拉里系,奥巴马时期任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是“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主要设计者。他门生众多,即使在特朗普时期也遍布国务院各大部门,其外交理念对美国外交界职业圈层影响较大。今年7月坎贝尔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中国的外交忍耐结束了?》一文,批评中国放弃了“克制政策”,把中美关系恶化归咎于中国,这一观点代表了民主党相当多专业精英对中国看法的转变。2019年9月,坎贝尔和苏利文联名在《外交事务》杂志发表《没有灾难的竞争》一文,指出美对中接触政策已经结束,但不应就此切入冷战模式,中美可以共存,不能为了竞争而竞争,要防止两国关系滑入危险的冲突状态。

img

埃利·拉特纳(Ely Ratner)

埃利·拉特纳(Ely Ratner),43岁,是年轻一代的中国问题专家。目前在前助理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成立的新美国安全中心任执行副总裁。拉特纳在国务院时是坎贝尔的下属,负责中国事务。两人近年来数次联合发表关于中国的文章。拉特纳2002年就进入国会参议院为拜登工作,2015年又成为拜登的副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若拜登当选,他可能在白宫国家安全理事会担任副职,或在国务院负责亚太事务,是制定对中政策的关键人物。、

陈征同时指出,苏利文、坎贝尔和拉特纳这个“铁三角”

拜登可能采取的对华政策

综上所述,拜登就任后采取的对中政策可能会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一、多边主义

无论拜登本人的过往风格,还是其外交班底的构成,可以推测拜登就任后大概率将推行多边主义的外交路线,重回国际组织,加强国际合作,其中包括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议题上和中国的合作。

但多边主义的外交路线同时也意味着,相比于特朗普,他可能更重视集结盟友对抗中国。

但需要留意的是,拜登的对中政策的确比较模糊,截至发稿时,他尚未提出任何应对中国挑战的明确政策。

二、重归国际组织的同时,改革国际规则

拜登曾在大选辩论中强调,一旦当选将会让中国遵守规则。由此可以推测,他在就任后可能会通过改革国际规则的方法来制约中国。

三、上任初期以国内议题为优先

拜登在其刚建立不久的政权过渡网站“重建更好未来”列出了四个优先处理的方向:分别是对抗疫情、复苏经济、种族平等和气候变化。由此可见,外交政策并不是拜登上任初期的施政重点,虽然他的外交政策有大的方法,但具体政策仍在评估和成形之中。

参考媒体包括:端传媒、半岛电视台、路透社、联合报、德国之声、美国之音
财经、财新、澎湃新闻、环球时报、微信公众号“思想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