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前不久,一场全球规模最大的IPO踩了急刹车。

背后的博弈非常复杂。马云在高层论坛上对金融系统的质疑和批评,监管新政出台导致的外部大环境的改变,当然是最主要的原因。而我对蚂蚁金服背后影子股东的分析文章,据说也起了一点微小的作用。

我在后台收到了两条来自阿里巴巴的投诉。大意是,蚂蚁的股东是那些私募基金,至于基金背后有哪些出资人,跟蚂蚁没有关系,它们的进出也不是蚂蚁集团所能左右的。

从这条投诉理由中,我听出了马云的无奈。我在文章中说过,作为首富的马云,处在资本交汇的繁华路口,有很多事情,他想避也避不了。

但那些隐藏在私募基金背后的影子股东们,却不能说与蚂蚁完全无关,毕竟,这是一个估值一度达到2.1万亿的超级资本盛宴,那些影子股东们,是这场盛宴的实际得利者。蚂蚁的上市进程,一直在和酝酿出台的监管新政抢跑,它差一点就成功了。这其中,有没有相关利益集团给予特别的照顾,需要更高层去追问。

说白了,上市是一个终极条件。那些影子股东的利益,需要在公开市场将股票拋向万千普通投资者,才可以兑现。它们可能与蚂蚁无关,但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我再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2016年,蚂蚁在引入首轮战略投资人的时候,获得了社保基金、中投公司、大型保险公司等机构的青睐。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当时,“明天系”相关公司,就投入大概30亿资金低调入股了蚂蚁。

此后的几轮融资中,“明天系”更是隐藏身份,通过马甲公司在市面上大肆搜集蚂蚁的份额。目前,“明天系”在蚂蚁具体有多少持股,仍然无从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蚂蚁11月5号上市成功了,“明天系”将获得数百亿的投资收益。

“明天系”太过复杂、太过庞大。这些情况,就连目前进驻的工作组,都不一定掌握。

这些投资的钱,大多来自“明天系”所操控的金融机构,但投资蚂蚁的收益,却很可能流入背后私人的荷包。目前,“明天系”的主要持牌金融机构,被接管后,正在进行相关风险的处置,而像包商银行,则因严重资不抵债已经启动了破产程序。

这个时候,放任蚂蚁在监管的空窗期里高市值上市,放任那些马甲公司在巨额得利之后抽离而去,把风险转嫁给背后的金融机构和股市股民,才是错误的,甚至是有罪的。

叫停蚂蚁IPO,无疑将被写入历史。监管者们冲破了各种阻碍,在最紧要的关头,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普通投资人的利益。这是三十年来,中国资本市场最值得称赞的一次监管动作。

千万不要小瞧了“明天系”的渗透能力。

我想到了中国“最值得尊敬”的媒体——财新。财新的创始人胡舒立,在这两天的财新峰会上透露,目前财新的付费订阅用户已经超过51万,名列全球第十,是唯一入围的中国媒体。

按财新APP的订阅单价计算,光是来自用户订阅的收入,很可能已经超过了2.5亿元。加上广告经营及相关活动的其他收入,财新在经营上极具亮点,无疑将给它的股东带来丰厚的回报,也离自己的上市目标更近一步。

那财新的股东都有谁呢?我简单查了一下。

img

黎瑞刚的华人文化是单一最大股东,持股接近30%。黎瑞刚也担任了财新传媒的法定代表人。然而财新的真正控制权,仍然掌握在以胡舒立为代表的管理层手里。胡舒立通过北京财敦敏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管理着四支注册于天津的私募基金,这些私募的单笔持股不高,但加在一起接近33%,是财新传媒的真正大股东和实际控制者。

然而,最让我在意的是,财新传媒的第二大股东,由管理层管理的这支叫天津域富的私募。它背后最大的出资人——北京北大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明天系”公司。

在资本世界,“明天系”凭借其庞大的触角,渗透到各个领域,但因为都是一帮代持者和影子公司在关联持股,所以很难摸清其全貌。各大媒体对“明天系”的披露分析,财新是较为专业而深刻的一家,其次是《新财富》杂志。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明天系”就在自己的股东阵营里,这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财新在2010年启动了自己的首轮股权融资。天津域富是较早进入财新的股东之一。不过那时,作为出资人的北大文化,刚刚由董平的文化中国从北大青鸟的手中收购。

董平是中国电影投资领域的大佬,文化中国和欢喜传媒的董事局主席。他主导了对上市公司文化中国的收购,以及后续阿里影业的借壳上市。文化中国也改名为如今的阿里影业(01060.HK)。

当时,文化中国旗下的北大文化,入股了多家媒体,财新就是其中之一。不过,2013年,文化中国将北大文化的大部分股权(70%),出售给了“明天系”。由此,“明天系”与胡舒立的财新产生了妙不可言的关联。

目前,北大文化仍由明天系实际控制。不过,其30%的少数股权,还掌握在阿里影业的相关公司手中。所以,阿里当然也算是财新的股东之一。

这还不是阿里在财新的全部权益。2016年,财新的C轮融资中,蚂蚁金服的子公司就斥资2000万投资了财新。后来,可能觉得应该避嫌,蚂蚁把这笔股权,转给了一个叫杭州玺时的影子公司。这个杭州玺时看起来跟阿里没什么关系,但实际仍在阿里的体系中。

十年前,马云私下在把支付宝从阿里剥离,胡舒立看不过去,在财新发社论《马云为什么错了》。远在美国的马云看到这篇文章,反应激烈,他在凌晨一点给胡舒立发来短信,两人就“契约精神”展开了两个小时的激辩。

此后,马云对投资媒体,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对《南华早报》的收购,以及对一财的投资,就是阿里的代表作,目前阿里系的媒体帝国已经非常庞大。但谁才是中国的默多克?答案尚有争议。马云,黎瑞刚,还是那个身陷囹圄的明天系大佬呢?

梳理财新的股东,还可以发现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细节。

比如,财新被认为是目前中国尺度最大的媒体了,但它的股东里,居然没发现什么国资背景。

从早期的海南改革研究院,到中期的浙报传媒,到如今的华人文化,你很难说他们就是财新的全部背景,他们托不起财新,也托不起胡舒立。不得不说,财新能有今天,离不开胡舒立这个人,离不开她在中国舆论场中的独特地位。

还有,腾讯的进入,其实比阿里更早。腾讯投资财新后,曾表示更多是希望能与财新进行内容领域的版权合作。

另外,曾经的公募一哥,如今转战私募的大佬王亚伟,也通过自己的投资公司入股了财新。

此外,注意财新的第四大股东,上海君远以及背后那个叫黄岷的人。他的真实身份是上海明赋勤公司的老板,是做铁矿石进出口贸易的。

十年前,震惊中外的力拓案发,四名力拓员工以侵犯商业秘密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被逮捕受审。黄岷及明赋勤公司,正在力拓案的行贿者名单里,这个黄岷也被“另案处理”。但此后,黄岷凭借投资财新,居然与黎瑞刚、胡舒立一起,出现在了财新的董事会名单中。

另外,注意那个叫深圳桑瑞的公司,它的背后是青峰医药的老板唐春山。他不仅战略投资了财新,也是财新旗下多个子公司的出资人。比如财新在线,唐春山的公司就是最大的股东。另外,财新与中诚信投资集团合作成立的财新数据平台,其背后的出资人也包括唐春山,除此以外,还有一位低调神秘的期货大佬——被称为“中国索罗斯”的叶庆均。

胡舒立曾经的老部下张映光,离开媒体后创立了庄凌顾问,为企业提供公关服务,与财新也有紧密的合作。唐春山与张映光深度捆绑,是张映光多家公司背后的出资人。

我对财新股东的分析,只是出于兴趣,并没有什么所指。就像财新曾经公告的那样,他们遵循不受股东商业利益左右的编辑独立原则,内部也有防火墙、合规管理等制度安排,可以保障作为媒体的公信力。在这一点上,我是相信胡舒立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股东的进入,为一家志存远大的媒体提供了发展所必须的资金,支撑了一个团队的生存和壮大,对中国的媒体行业而言,其实是有贡献的。只有等财新未来上市了,他们才可以兑现属于自己那部分收益,其中,甚至也包括“明天系”。

资本与媒体,从来都是互相围猎的,只是,有的成功了,有的坚持了自己的原则。

2017年4月底,当时正处在风口浪尖的安邦董事长吴小晖,接受了新京报一个非常奇怪的“独家专访”。那个时候,安邦吴小晖与财新胡舒立之间,正在经历一场战争。一边是中国最神秘的富人,一边是中国最危险的女人。

但吴小晖在新京报的亮相却很有意思,它更像是报社为那个风波中的企业定制的一篇宣传稿。背后的逻辑是,当时的新京报戴社长,参与创立了一支叫山水从容的创投基金,基金背后的出资人,正是安邦。后来戴社长落马,让很多新闻业的从业者们惋惜不已,但无论如何,资本的围猎,终究是摧毁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脊梁。

我并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再发生第二次。有很多的被摧毁者,他们曾是我所尊敬的前辈,他们曾是在这个行业里扛旗的人。

过度依赖广告经营,并不是媒体的出路,甚至可能成为媒体的坟墓。用户的付费订阅,或许能彻底改变媒体经营的逻辑。在这一点上,我看好财新,也期待胡舒立们,闯出属于自己的那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