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看经济因素还是看政治因素,日本、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最重要的三个国家。不过这三个国家给游客的印象可能是绝然不同的。日本经济已经二十年没有稳定增长,听起来就像是一个正在迅速衰落的王朝。不过走在东京的街头或者北海道的乡间,你看不到衰败的迹象。环境干干净净,社会井然有序,百姓安居乐业,对外国游客尤其友好。如果这个世界上你只在一个国家不需担心被宰,这个国家一定是日本。因此,日本总是我与家人度假的首选地之一。如果我们简单地根据过去二十年的经历判定日本已经彻底完蛋了,那很可能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因为我是中国人,我对中国的印象可能不是中性的。不过如果以一个游客的眼光来看中国,还是会有一些突出的感受。全世界的报纸和电视都在从正面或者负面重复同一条信息: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经济。北京、上海街头的变化也确实令人惊叹,每天都能看到新的大楼、公里、机场建成。只要你不是凑巧来自非洲或者南亚,国人对外国人还是很友好的。不过在中国旅游,也并非全部都是愉快的经历,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都能看到人们大声喧哗、乱扔垃圾、不喜欢排队,马路上的混沌有序经常让人看得心惊肉跳。所有这些无一不在证明中国确实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变化的国家。
与中国、巴西和俄罗斯一道,印度被誉为‘金砖四国’之一。实际上印度的经济活力远胜巴西和俄罗斯,自从八十年代开始经济改革,印度的GDP增长一直保持在7%以上,最近10年又在不断加速。在全球的发展中国家中,印度的地位可能仅次于中国。不过如果你到印度旅游,感受却可能完全不一样。往往人还没去印度,你已经有了一种不太舒服的感觉,因为绝大多数国际航班的到达和离境时间都是在后半夜。而印度给你的第一直观感觉就狭小、破旧、拥挤的国际机场。走出机场,迎接你的是即使冬天也十分炎热的天气。凌晨进城的好处是基本没有交通堵塞的问题,但白天就不会有这个好运气了。而在马路上你就会真切地感受到:秩序真乱、卫生真差、穷人真多!
中国和印度两个同样充满活力的经济,却给人留下天壤之别的印象,大概与它们各自的发展模式有关。中国的模式基本是两条,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二是政府的作用。前一条保障老百姓从增长获得了好处,后一条则帮助将赚到的钱集中到少数人的手里搞建设。印度的模式正好相反,经济增长主要靠比较高端的服务业,在GDP中,农业大概占20%,工业占30%,而服务业占50%。可能是因为劳动法太严厉,解雇员工很困难,后果是你就根本不敢雇人,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就无法发展。曾经有个著名的案例,一个纺织厂的工人在厂里睡觉,被抓住三次以后,厂里决定让他回家。但等最后法院判定这个人应该被解雇,已经是18年以后了。
制造业发展不起来的另一个原因是税负太重。制造业只占到GDP的20%多点,但却负责全国80%以上的税收。印度的服务业为什么发展快?因为服务业不是个传统产业,他们既不用受到劳动法的限制,也不用交这么多税。因此,制造业的问题也可以被看做是个过渡管制的问题。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不发达,农民进城就比较难,进了城也没有正规工作,因此在马路上就看到很多闲着的穷人。中国城里也有许多农民,不过他们不是在盖房子就是在缝衣服,往往还被强制加班,因此在马路上根本看不到他们。但如果印度农民不能从经济增长中获益,很多人对其增长前景包括政治前景表示怀疑。
制造业不发达的第三个原因是基础设施条件很差,制造业的一个特征是有许多产品,这样高效率、低成本的运输系统对于产品的竞争力至关重要。印度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是因为政府没有钱,每年的财政赤字达到GDP的7%,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吃饭财政,不像我们政府有花不完的钱搞经济。但政府没钱不见得就不能建设基础设施,愿意投资的人应该不在少数吧?问题是印度是个民主国家,不说别的,搞建设要征地,那几乎就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任务。几年前我访问印度基础设施委员会,他们也雄心勃勃地要搞建设,但推不开。我说你先建个孟买国际机场,再修一条连接市区的快速公路,这是印度的门面。回答是州政府不愿意放弃控制,这一关便绕不过去。
印度的这些问题,常常让国际投资者头疼不已。每次到印度去考察,那些说着流利英语的政府官员非常善于抓住那些投资者的心态,告诉他们我们要做这个、做那个,孟买要赶超上海,等等。下次回来什么也没变,但说起来还是令人振奋的一套。去中国,投资者们发现往往官员们还没描绘远景呢,许多事情已经做好了。当然中国更和投资者的胃口。不过如果下到公司一层,问题就掉了个个。投资者看印度公司,一看就是高素质的公司。再一看中国的公司,猫腻忒多,还动不动夸耀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这样两个经济,谁的潜力更大?短期内当然是中国了,不过看长远一点,不一定:印度的问题是能发展多快,中国搞不好就是还能不能发展。印度的潜力不应被低估,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在经历人口老化,印度人口仍然很年轻,也就是说在将来几十年印度还可以持续享受‘人口红利’。现在我们担心印度农民找不到工作,但这实际是一个庞大的增长潜力。我们过去三十年增长,农民变工人的贡献非常大。在印度,人家已经增长二十几年,剩余劳动力资源还没有用呢。
第二,印度变化比较慢,但实际上还是在发生稳定的变化。劳动法还没改,但制造业用工的灵活性已经开始提高,印度纺织产品出口已经高速增长多年。即使在基础设施领域,变化也已经开始出现。前几年国内已经修了著名的宝石型高速公路网。我这次到德里,走出飞机还是被刚刚启用了一个半月的机场所震撼。而且据说机场和市区之间已经造好了快速铁路连接。显然,印度还是在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想想,如果一直没变化,怎么可能保持这么多年的高速增长。
第三,印度的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完整。如果将来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发展起来,那么印度的产业链就会比中国的要长许多。他既有高端的服务业,也有品牌的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就具有全方位优势。最后,过去印度的民主制度似乎制约了政策改革与经济增长,但这个在将来也可能变成一个有利因素,毕竟它的制度是非常稳定的,能够防止反大错。起码目前我们中国就不敢夸这个海口。
如果说日本是亚洲经济的昨日之星,中国正是当红小生,但印度却很可能成为明日之星。当然预测未来总是有风险的,了解的历史的人会马上指出来,二次大战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国际社会一直看好印度,因为印度的教育水平,因为印度的民主制度,还因为印度与主要西方国家的关系。但在几十年见这一预言一直没有兑现,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印度真正开始经济改革。我想指出的是,我们许多人受到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容易轻视印度。但印度的缓步改变和集中不了力量办大事,很可能就是未来超过我们的关键所在。
来源:人人网
作者:黄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