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小鳅的过程中,我们家采用的民主教育方法与薛涌倡导的常青藤原则不谋而合。之所以创造民主的家庭氛围,是因为我们觉得这样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有益。
而关于学校应采用讨论班(seminar)的教学形式,则是该书引起我最最强烈共鸣的方面。
从1993年到1996年,在我大学刚毕业的头三年,我作为课堂口译为来自德国的企业家、咨询顾问以及知名大学的院长、系主任或教授的经济类课程进行现场口译。所有授课人员都有企业实践背景,而授课对象是大中型企业的厂长、经理和经济类高校的优秀师资。
这些德国的老师采用的全是讨论班的教学形式,即使学员们都是当众讲惯话的企业领导和优秀老师,课上的气氛依然十分冷清,只有一两个学员能够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愿意与老师进行交流。作为翻译,我还肩负着鼓励学员们与老师积极互动的任务,因为那是授课成功的关键。
1994年到1995年期间,有几个月我在德国的大学进修,上课时感到最不适应的也是讨论班。让我有些疑惑的是,和上面提到的厂长、经理们一样,作为一贯的好学生和班干部,我并不怵在众人面前说话,可我为什么也非常不习惯在课堂上表达我的个人观点,似乎更愿意与老师在课下探讨。
这两年,我所在的公司请了一些老师来做职业培训,老师基本上也都采用讨论班的教学形式,除了希望学员们多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喜欢让大家进行分组讨论。在培训中,我总是和培训师交流得最好的那个。于是每次培训,公司都会专门把我安排在第一排最好的位置,希望我多与老师互动,调动培训气氛,以免冷场。
尽管如此,直到去年的一次培训,我才真正体会到讨论班这种教学形式的真正价值所在。
那天,培训师让我们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表述本组观点,其间还要与其他组进行辩论。当时我组织小组成员发表观点,并综合小组意见、阐明本组观点,与其他组展开了激烈辩论。
从那以后,我才真正适应了讨论班,也爱上了讨论班。因为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经过了反复的思考和辩论后,能使我们更进一步看清问题的本质,得到难以想象的收获。
当然,对于不能适应讨论班教学形式的人,我们无从指责,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接受过这种训练,所以才会像我以前那样感觉不适应。应该说,一个好的课堂上,不能少了讨论班这种激发人深入思考问题和发表见解的形式。
其实这也体现了满堂灌的大课和对话式的讨论班的不同原则:满堂灌需要的仅仅是听、是记笔记、是吸收;讨论班则是要听的人也发言。特别是作为学生,知识和经验明显要比教授少,但要尽可能地和教授平等地对话。这样,学生在表达思想上面临的挑战,自然比接受知识的挑战还要大。
所以我认为中国教育在这方面的缺失相当大。当我得知上外附中的学生们经常得到一个题目,回家自己查阅资料,然后一个一个学生上台给全班介绍他的专题内容,使得原本内向、不敢当众说话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连上台读检查都觉得和平时上去讲专题一样自如时,我羡慕能进上外附中的孩子,因为他们接受了与国际接轨的好的教育方式。除了能通过自主学习更好地掌握知识外,学生还训练了当众表达的能力、交际能力和表演能力。
虽然了解到了讨论班的种种好处,但在中国连高等教育都还没实现讨论班模式的大背景下,还不能奢望中小学引进讨论班的模式。然而,我们的孩子在一天天长大,所以我们肯定不能坐等观望,而是要通过其他途径使孩子获得讨论班的好处——我想这个最好的场所就是家庭!
薛涌告诉我们:
一百年以后的今天,你现在开什么车、住什么房子、赚多少钱,都变得无关紧要。而有关紧要的,是你如何养育孩子。
许多父母都梦想着有朝一日送自己孩子进常青藤。那么,怎么进常青藤呢?当然首先是要让孩子到高中毕业时具有“常青藤素质”。本书的主旨是:要使孩子到时候具有这种“常青藤素质”,就必须从孩子出生开始用常青藤的哲学、原则和方法对之进行教育。这样,即使你的孩子在现实中没有机会进常青藤,也会具有“常青藤素质”,进而在越来越要求创造力的未来世界中更有竞争力。我还要指出,这种常青藤的哲学、原则和方法,和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有着深刻的冲突。
从小让孩子接受常青藤的教育,首先要改变我们所习惯的教育观念。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是权威主义式的:讲究满堂灌、死记硬背,上课很少给学生留出提问和讨论的时间。孩子的教育起点,常常是从背古诗开始。我所讲的“常青藤原则”,则强调教育的对话性和互动性,要求父母或老师尽可能把自己摆在和孩子或学生平等的位置上,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品格和社会能力;帮助他们吸收知识,让他们自发地提高理解力、分析力、感受力和表达力。
下面这段文字道出了,和讨论班式的家庭教育相对立的家长制教育模式看似省心实则失败的本质:
你在孩子小时候呵斥孩子,吓得孩子按你的意志行事,短期内似乎省了不少事。但是,孩子长大一点后,有重要的事情就不会找你商量,甚至隐瞒、反叛,惹出许多让你头疼的事情。最后你省下来的时间,要加倍偿还。结果,让孩子听话的教育,常常造就了很不听话的孩子。
让我们来看看薛涌教我们如何对待孩子,以及为何讨论班式的民主家庭氛围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我一直有个理论:孩子要宠但不能惯。所谓宠,就是满足她的一切感情要求。但是另一方面,该严要严,决不放任她养成坏习惯。这两者是相得益彰的。
到了中高产阶层的家庭,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家长对孩子要宠得多,对孩子绝不轻易说“不”。孩子如果要干一件家长所不容许的事情,家长会耐心地启发、商量,说服他或她放弃,有时甚至不得不“谈判”从而达成协议。这样,孩子和家长的关系就非常平等。有时家长为了孩子,不得不自我约束。比如,你不让孩子吃甜食,自己也不能吃,以身作则。否则,孩子会说“为什么你吃不让我吃”,你讲不出理来,就没有理由阻止孩子干他或她想干的事情。也就是说,大人更注重让孩子理解行为背后的准则;而这种准则对任何人都应该适用。
这种平等的关系,使孩子从小就有一种讨论的习惯,培养了他们把具体的事务归纳成抽象原则,或者将抽象原则运用于具体事务的能力,构成了常青藤教育的基础。从三四岁开始,孩子和父母有分歧,大家就开始磋商甚至讨价还价。从表面上看,在这种家庭中父母毫无权威,甚至连买哪个玩具都要和孩子商量后才决定。不过,这样养大的孩子,一般比较自信,敢于为自己的利益去据理力争,习惯于提问题、独立思考、辩论。当然,由于从小不唯父母是听,他们更有所谓“批判性思维”。
中高产阶层的父母在处理和孩子的关系时,尽量模仿平等关系。这样就使他们的孩子比劳动阶层的子弟提前十几年为长大进入和别人平等相处的社会做准备。
具体而言,中高产的子弟更有自信。他们从小就知道,他们是这个世界的主人,没有人能够无故否认他们的理念。他们总有办法为自己的理想和利益与别人讨价还价,不轻易放弃。同时,他们也知道,要坚持自己追求的东西就必须掌握说服别人的技巧,具备在有关问题上的基本知识,能够用事实支持自己的观点。所有这一切,自他们能说话起,就在他们和家长的对话中反复演练。以后当律师、企业经理或总裁、教师、推销商、科研人员,等等,什么不需要这一套技巧?在这方面,中高产阶层的孩子可以说早练就了童子功。
看来,常青藤的原则如果不早早贯彻,孩子已经定了型,即使真拿到一大笔奖学金,到了常青藤的讨论班里还是无所适从。我们必须从早期教育开始改革。
书中关于讨论班的详尽论述,使我们更明了了讨论班式的民主家庭氛围在孩子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练就出一身擅长讨论的童子功,愿他们留学时不再有像我们当年的那种不适应,使他们长大后就具备和别人平等相处的社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