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主页 更新时间 2011年 7月 29日 星期五 02:23 PM 格林威治标准时间 聚合新闻

 2011年 7月 29日

北京专家建议解散铁道部

记者: 方方 | 华盛顿

7.23铁路特大交通事故后,关注中国问题的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星期四就温州动车事故善后工作向全国人大、国务院提出9项建议,其中包括撤销铁道部。

*计划撤销铁道部 多次未果*

这次在温州出现的高铁特大事故,导致起码40人死亡,至少200人受伤。近20年来,中国进行了数次行政改革,中央大部委分分合合,有好几次机构改革都计划撤销铁道部,但最后都没有付诸实施。时任铁道部长刘志军不久前刚因腐败丑闻而下台。

*胡星斗建议政企分离 彻查事故*

胡星斗的建议还包括设立铁路总局,归交通运输部管理。铁路总局只负责铁路规划、宏观管理与协调、监督,不负责具体经营管理。他还要求彻查事故具体原因、真实死亡人数以及究竟是谁在背后发出一系列荒唐指令。胡星斗说,没有真相就没有正义,会极大地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Hu Xingdou

胡星斗星期五对美国之音说:“目前一些政府部门的做法无异于自杀,饮鸩止渴,他们(作出)各种禁令,企图阻挠人们获得真相,实际上对于政府来说,相当于是在慢性自杀。”

*陈杰人一贯主张撤销铁道部*

北京的时事评论员、中国政法大学法制新闻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杰人非常赞成胡星斗要求撤销铁道部的主张。

他说:“我是主张要撤销铁道部,把铁道部改制成为公司,它的管理职能并入到交通部,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主张。”

陈杰人还呼吁铁道部部长盛光祖引咎辞职,他说,盛光祖引咎辞职,将体现一个政府对其人民负责,这也是对执政党政治道德的一个要求。

*温州律师曾被维稳 建设法制国家 律师首当其冲*

互联网维权网站报导,7·23动车事故之后,温州司法局、温州市律师协会曾下发通知,以所谓敏感、维稳为由,规定律师“不得擅自”为铁路事故受害人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陈杰人则发出倡议,呼吁全国法律人行动起来,以各种方式为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

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的陈杰人说,他可以提供相关的法律服务和咨询,但目前还没有接到受害人家属的联系,也没有如坊间流传的那样受到当局阻挠。

美国之音

北京时事评论员、中国政法大学法制新闻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杰人

陈杰人说:“也没有(受到当局阻挠),因为我看现在温州市司法局和温州市律协已经道歉了,应该说态势已经要好转了,我相信温州的律师,包括全国的律师应该也可以提供服务了。”

北京的大学教授胡星斗也认为,一些地方政府阻挠律师为受害者及其家属争取自己权益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他说,中国应该朝着法制国家的方向迈进,而建设法制国家,律师应当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陈世美不应查秦香莲案*

7·23高铁特大追尾事故发生后,有很多网民和老百姓对事故的原因、死亡人数、救援过程、对死者家属的安抚等等问题提出质疑和问责,胡星斗也表示,事故调查关键是要独立,不能“自己查自己,左手查右手”。

他说,根据中国目前的形势来看,最佳的独立调查人选应当是全国人大成立的特别委员会,最高检也应当介入调查。他说,中国的法院是完全受党委控制的,而人大在地方上也是被控制的,所以,即便如此,调查结果能不能公正,恐怕也难说,但是至少从法理上来看,从制度相互制衡方面来看,只能由人大去调查。

国务院28号公布了事故调查组成员的名单,铁道部副部长彭开宙名列其中。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中说,这好比是包拯指示由陈世美来调查秦香莲一案。

相关文章


  • 温州动车事故追责索赔 律师被警告

    中国“7.23”温州动车事故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但温州的律师已经接到警告,不得擅自代理有关的诉讼案件。当局的做法遭到民众的强烈批评。当局在事故发生三天后制定每位遇难者赔50万元的赔偿标准,一些法律专家质疑这个标准有欠公平公正。

提交评论

* 必须填写

名字 (任意)
国家 (任意)
发送人留言 字数限制在500*
提交
提交对本文发表的评论表示您同意以下条款: 如果评论中出现与所评论文章无关的内容,或者评论中出现中伤、诽谤或粗俗词语,美国之音保留不发表您的评论的权利。由于篇幅或时间等限制,不是所有提交的评论都会被发表。 提交本评论表示您授权美国之音可以在任何美国之音媒体上使用您的评论 免责声明
  • 收听: 北京专家建议解散铁道部
    MP3

新闻快讯 更多»
 

美国之音中文部正式推出iPhone中文新闻应用程序: 应用程序让您通过易于操作的界面,阅读简繁体版新闻报道……

网上问卷

最受关注文章

中文博客
加载…

欢迎来到美国之音中文网!

如果您对我们的网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欢迎来函。

来函请寄:chinese@voanews.com。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