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T@小声说

本专栏由ST在每月1日、15日撰写,在OMM和小声说同步发布。欢迎大家加盟负责国内和国外杂志的观察。

 

阔别OMM已久的媒体速览又回来了。最近笔者恢复了在某报的每月杂志盘点专栏,转念一想,盯住杂志是一项长期工作,的确更考验计划性,而不是靠爆发力。

 

《城市画报》286期《思奔季》

我认识一个处女座的小女巫,是个刚毕业的建筑师,塔罗玩得很盖,黑眼圈很有魅力。她有个亲戚,是有些人认识的安芯,玩“间隔年”的小名人。我买过她做的明信片,照片都很温暖,是她在不少国家和国内很多城市旅行时拍下的,有牵手慢慢走的爷爷奶奶,有乖巧的宠物等等。《城市画报》8月28日出版的第286期《思奔季》,专题讲的就是包括“间隔年”在内的主动脱离工作状态,去旅行、体验、学习,来享受生活的生活方式。根据一家英国网站的统计,每年有25万英国人加入“间隔年”的行列,比如2010年他们工作挣钱,2011年他们就辞职旅行,在美国则有大批大学生适时地选择休学一年去旅行。相比来说,尽管有不少人可以利用间隔年的方式作出很多轰轰烈烈的事迹,比如安芯到处学习公益的方法,但受调查的人里面还是有人这样说:工作一年、宅一年比较好。唉,中国的宅男宅女增长也太快了。

 

《知日》第三期《Hi!美术馆》

有一本今年新办的MOOK非常好看,我几乎逢人便推荐,特别是对任何有兴趣了解日本文化的朋友。《知日》在8月出了第三期,主题是《Hi!美术馆》,我非常羡慕那些所在的镇子上有美术馆的日本乡下居民,据说很多地方的公共事务和集会都放在美术馆来办,很多新婚夫妇也非常愿意租用美术馆的场地来办婚礼或拍结婚照,一想就叫人觉得太文艺。最近听说上海美术馆要搬迁到原世博园区的场馆,原来的民国建筑要改作商用。虽然说新场地的美术馆可能有更大更适宜分割的展览空间,但是离开了有传说色彩的建筑物,公共场馆也是会失神的。日本地方的艺术是有神的,用大家都喜欢的建筑来做大家都爱参与的事儿,不管是新式的当代艺术,还是传统的地方文化艺术手法,至少都很亲民,很多元,让人不想错过遐想的空间。

 

《心理月刊》第62期《做自己》(5周年刊)

近年来其实有不少新杂志创刊,8月就有本很像《周末画报》和《外滩画报》的大开本杂志叫《东方壹周》的,在北京新创刊了,主编是庄雅婷。对我来说,创刊号给人印象比较深的是《第一财经周刊》和《心理月刊》,前者是因为抄英国著名杂志《monocle》抄的非常彻底,后者纯粹是因为市面上没有心理类杂志,第一面就直接把我震住了。《心理月刊》有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俄罗斯、罗马尼亚等很多国家的版本,因此他们一直都有很多不错的国外版权稿子,比如明星的专访和心理咨询专家的文章等等。五周年还是要祝贺一下的,尽管有很多专业人士觉得这本杂志太浅,太生活,不怎么能起到心理咨询的专业作用,但我一直觉得它还是谈到了生活中很多细微的话题,值得我们这些关注国家大事太多的人看看,中和一下。这期《做自己》专题后面有一篇五周年特别报道,盘点了这五年中国社会发生的事情里面,出现过哪些情绪。比如焦虑、时间断裂、丧失记忆、紧张过度、恐惧感等等。

 

《CASA brutus》2011年8月号

懂人心难,懂兽心怕是更难,反正语言不通,你怎么和宠物一条心?上个月我被偶然来家一次的猫挠了,主人也很表示了歉意,几十人在微博上帮我出主意,说你要去打疫苗,最后我还是相信了一位多年养宠物的朋友,他说完全用不着。这猫啊,我对它还是先礼后兵的。后来室友的老妈来家住,用电视机遥控器打猫的姿势太销魂了,我根本忘不了。说这些,是因为我看到了日本著名的设计类杂志《CASA brutus》8月的专题是关于宠物的,主要是猫和狗,偶尔有猪。什么样的人就养什么样的宠物,你也别想着要挑战不可能,以免自讨苦吃。像我这样不喜欢麻烦、不喜欢惹别人、也不喜欢别人惹我的家伙,养鱼最合适。即便如此,我小时候还是劣迹斑斑,合计养死过120条左右,着实可恨。《CASA》的宠物专题并没有刻意强调人和动物要有什么感情,它只是先从生活习惯入手,采访几十位在日本各类设计领域卓有成就的人士,拍摄在他们的工作室或家中自如活动的宠物。有时建筑师们在讨论设计稿,爱犬就在桌下趴着。如果人狗同心的话,它应该也能对设计方案提出好的建议。创意人士养猫的也不少,可能是因为猫难伺候,好猫更有觉悟,更有修养,可以与创意人士各玩各的,互不干涉,需要交换“思想”的时候就跑来找你接受爱抚。人和宠物的意识传达,终究要靠物的层面,你抚摸它,揍它,喂它,帮它洗澡等等。它的思想,你如果想懂,只能通过多次互动才能总结出来。距离终究是远的。

 

《大方》第2期

很多安妮宝贝的粉丝疯狂追逐今年创办的文学杂志《大方》,但我个人实在觉得上半年出版的第一期难看。有印象的朋友应该还记得那个无比长的三天三夜马拉松专访村上春树,对喜欢村上的人来说不啻为连过三天生日一般欢喜,对不喜欢村上的人来说这本杂志一下子就浪费了一半的页数。另外设计上也直接从原版的封面和版式移用过来,整本杂志给人一种没花心思好好做的感觉。但是8月在上海书展上买到第二期之后,我觉得这本杂志有了明显的进步,首先是设计上免得明快了许多,照片和插画的使用很合理。其次是文章变得多元化,除了安妮宝贝自己的印度图文报道以外,还有《空谷幽兰》作者比尔·波特、美国小说家弗兰岑、余华、已故日本小说家太宰治、英国小说家奈保尔等人的文章。尤其想推荐的是第126页开始的绘本插画,来自美国诗人斯万森和画家克罗姆斯合作的《夜下的房子》,光芒万丈的金太阳会照亮你的24小时。

 

《南风窗》第444期《英伦之殇》

最后再说一本正经点儿的。8月18日有德媒报道,《南风窗》社长陈中被免职,原因是此前一期刊登的关于民国历史的访谈文章《狭隘民族主义与外交政策》引述台湾教授关于民国史的非主流新视角,被以“把关不利,政治导向错误”为由免职。负责该报道的老编辑赵灵敏与陈中一同去职。本期的版权页上,社长已更换为周成华,前广州日报副总编辑。这次整顿对《南风窗》打击沉重,不知是否为该刊又一次衰落之征兆。作为该刊的老读者,我不得不跟踪一下杂志纸面上的变化。本期的专题是谈“三公”的公开,包括预算民主、基层财务公开等行政管理领域常谈的话题,看不出伤筋动骨。对陈有西的采访和封面专题《英伦之殇》水准尚可,专题操刀主文的是业内有名的国际问题写手陶短房。结尾的《文化》栏目还有一篇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晓明谈《人心是怎么变坏的》,我和王教授见过多次,他是平静中有力度的批评者。由此看来,整顿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还要长期观察才能测定,特别是对《南风窗》这种长期游走在时政敏感话题边缘的杂志来说,影响可能是悄无声息展开的。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